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圍魏救趙的真相,和後來自殺的龐涓有多大的聯系呢?

圍魏救趙的真相,和後來自殺的龐涓有多大的聯系呢?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衛生部門基建工地上,工人偶然發現了壹處古墓葬,隨後考古部門介入,挖出了兩座漢墓,出土了壹批漢代竹簡,考古專家初步研究之後,立即高度重視,因為竹簡的內容非常不簡單,在印證歷史的同時,也顛覆了不少歷史。

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歷譜》等先秦古籍及古佚書,不僅具有重大歷史研究價值,而且還證實了很多歷史,比如證實了孫武、孫臏是兩個人(此前有質疑孫武是否存在)。

考古專家在研究孫臏相關竹簡時,還發現部分內容顛覆了圍魏救趙的歷史,有學者研究之後感慨:難怪在後來的馬陵之戰中,龐涓會選擇自殺,而不是投降;而且,即便龐涓想茍活,可能也難逃壹死!

公元前354年,由於趙國攻打衛國,而衛國又是魏國的保護國,於是魏國龐涓率領大軍進攻趙國邯鄲,趙國岌岌可危。在這壹背景之下,齊國實行?圍魏救趙?之計,以達到救趙的目的。

當然,在齊國眼裏,趙魏兩國血拼最好,這樣可以削弱競爭對手。之前,由於吳起改革,在魏國實行?武卒制?,所以魏國就猶如後來的秦國,屬於戰國第壹霸。顯然,這對齊國崛起不利,自然希望趙國最好血拼魏國,於是邯鄲被圍壹年多才出兵8萬救趙。

在圍魏救趙這壹戰中,齊國和魏國只打了壹仗,這就是桂陵之戰(位於今天河南長垣縣西南)。魏軍龐涓在攻克邯鄲之後回師救援時,遭到齊國孫臏設伏。但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根本就沒有提及龐涓。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魏國首都)?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壹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離開)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

然而,在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擒龐涓》上,記載的內容卻顛覆了圍魏救趙這壹段歷史。

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於是為之。龐子(龐涓)果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而擒龐涓。

按照這壹記載,在桂陵之戰中,孫臏就已經俘虜了龐涓。或許因為國家利益需要,所以齊國並沒有殺龐涓。

學者楊寬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記載,公元前352年,魏國擊敗齊國大軍,於是在楚國調停之下,各國停戰,應該是這個時候齊國放回龐涓。

更為重要的是,從《孫臏兵法?擒龐涓》中記載的?棄其輜重,兼趣舍而至?,說明龐涓率領輕兵追擊到桂陵,從而被孫臏擊敗,而不是司馬遷記載的?齊與魏戰於桂陵,大破梁軍(魏軍)?。

因此,魏國實力損失很小,齊國還不敢輕易惹怒魏國,所以後來有些?低三下四?。顯然,《孫臏兵法?擒龐涓》的記載,更符合當時的邏輯。如果齊國大敗魏軍,消滅魏國8萬主力,還用害怕魏國嗎?

學者楊寬的書中,也提到了這麽壹點,即: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仍為魏國所占領。

13年後,魏國和韓國發生了壹場戰爭,韓國兵敗之後,向齊國求援。於是,孫臏和龐涓兩人再度碰撞,這壹次發生的戰爭叫?馬陵之戰?。孫臏先在樹上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在馬陵道兩旁埋伏萬余弓箭手,約定說?暮見火舉而俱發?。

隨後,龐涓至此,壹切皆如孫臏所料。在司馬遷的記載中,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

然而,為何桂陵之戰中,龐涓不自殺,而在馬陵之戰中自殺?有學者指出了兩個原因,或許道出了龐涓自殺的真相:龐涓本就對不起孫臏,被俘壹次還可以理解,如果被俘兩次,估計龐涓內心也過不去吧;桂陵之戰中,魏國主力還在,但馬陵之戰中,龐涓知道魏國主力將損失殆盡,也無顏面再活下去,即便放回,魏國估計也不會讓他再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