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的壹生的歷史是怎樣的

秦始皇的壹生的歷史是怎樣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壹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壹帝”。 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漢族,趙氏(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壹,故秦始皇又叫趙政)。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歲時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壹大業,建立起第壹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壹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鹹陽。秦王嬴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始皇帝年表: 公元前221庚辰 二十六年 -220 辛巳 二十七年 -219 壬午 二十八年 -218 癸未 二十九年 -217 甲申 三十年 -216 乙酉 三十壹年 -215 丙戌 三十二年 -214 丁亥 三十三年 -213 戊子 三十四年 -212 己醜 三十五年 -211 庚寅 三十六年 -210 辛卯 三十七年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48 人物身世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壹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鬥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裏的政治生涯。 對於秦始皇來說,最熟悉的女性最莫過於母親了。在秦始皇3歲的時候,父親異人將他們母子作為人質留在了趙國。母親趙姬曾是呂不韋的姬妾,所以“兩個父親”的傳言壹直伴隨嬴政的成長,再加上趙國人的唾棄、鄙視都讓年幼的秦始皇對母親———這個唯壹可以依靠的人充滿了愛與恨的復雜感受。 秦始皇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出生在趙國壹直到9歲,這個階段正好是壹個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他無法發展出對遠在秦國父親形象的認同,也無法發展出對母親形象的認同,更無法發展出對仲父———呂不韋這個也許是親生父親形象的認同。這些復雜的狀況造成了秦始皇復雜的心理感受。他必須依靠唯壹的女性———母親才能生存下來,他卻又鄙視和討厭自己母親的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造成了他幼年心靈巨大的創傷。所有的這些創傷帶來的不良情緒都會投射到母親———這個唯壹的女性身上。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49 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莊襄王去世,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趙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胡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裏。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壹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誌,在壹次喝醉酒後對壹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妳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禦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裏也早有軍隊,嫪毐壹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0 統壹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1]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也是中國封建制王朝的開始。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壹直受許多國家所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鐵所制。夏、商、周是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51年, 周赧王59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卷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壹天下的壹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陜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壹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鹹陽(途中壹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總方針 秦王政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壹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 滅韓國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壹道路的最大障礙。但是,趙國還沒有到不堪壹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采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1 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壹年。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壹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公元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壹了北方。 滅魏國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準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的當口,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註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墻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1 滅楚國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壹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余個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采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壹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誌漸漸松懈,加上糧草不足,準備東歸。楚軍壹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壹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占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滅燕國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國君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註壹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壹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同壹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1 滅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壹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壹個。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壹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制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秦齊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麽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壹六國的最後壹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2 首稱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壹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壹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壹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壹度稱“帝”,不過這壹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壹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壹番商議,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采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采用壹個“皇”字,而在其下加壹“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壹種新的通知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壹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壹,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壹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壹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采取了壹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象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為“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壹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壹行頂格書寫。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2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3 [編輯本段]總結作為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壹,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壹文字,使其成為壹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壹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壹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客觀來講統壹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使得中國相當部分古文化斷層、古代史斷代,這點確是遺憾;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4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他是中國第壹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壹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壹,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壹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壹直是壹個倍受爭議的人物。 1、評價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裏”“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壹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註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設;因此使統壹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壹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壹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壹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壹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壹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壹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壹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28 20:54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壹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壹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壹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裏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壹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壹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壹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