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歷年間,有位叫畢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
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壹類東西覆蓋好。
想要印刷,就拿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鐵板上的藥物稍微熔化,就拿壹塊平板按壓字模上面,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壹樣平。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非常快)。
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這壹塊板正在印刷,另壹塊板已經另外在排字模了,這壹塊印刷剛剛印完畢,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模(印模),用來準備(防備)同壹版裏面有重復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用紙條做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壹個韻部做壹個標簽,用木格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就可以刻制成功。
不用木料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會同藥物粘在壹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使用完畢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擦拭它,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自行脫落),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2. 活字印刷(文言文)翻譯慶歷年間,有位叫畢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
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壹類東西覆蓋好。
想要印刷,就拿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到鐵板上的藥物稍微熔化,就拿壹塊平板按壓字模上面,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壹樣平。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非常快)。
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這壹塊板正在印刷,另壹塊板已經另外在排字模了,這壹塊印刷剛剛印完畢,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字模(印模),用來準備(防備)同壹版裏面有重復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用紙條做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壹個韻部做壹個標簽,用木格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如果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就可以刻制成功。
不用木料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會同藥物粘在壹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使用完畢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擦拭它,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自行脫落),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3. 活字印刷文言文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版,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镕,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壹貼,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
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4. 《活字板》全文翻譯活板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采用它。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
慶歷年間,有位平民畢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制成壹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壹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壹鐵框就作為壹板,拿著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壹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麽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壹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制作兩塊鐵板,壹塊板正在印刷,另壹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壹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壹塊板裏面有重復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簽分類標出它們,每壹個韻部制作壹個標簽,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制成。不拿木頭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松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脫落,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著。
5. 造活字印書法文言文翻譯或書之竹,謂之竹簡,或書於縑帛,謂之帛書,厥後文籍浸廣。縑貴而簡重,不便於用,又為之紙,故字從巾。案前漢皇後紀已有赫*豆虎紙,至後漢蔡倫以木膚、麻頭、敝布、漁網造紙,成為蔡倫紙。而文集資之,以為卷軸,取其易於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寫本。學者艱於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錄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
然而板木工匠所費甚多,至有壹書字板,功力不及,數載難成,雖有可傳之書,人皆憚其工費,不能印造傳播。
6. 活板原文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
壹印,火燒令堅。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
壹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壹
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
為神速。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
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壹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
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
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
〔活板〕選自《夢溪筆談》,略有改動。《夢溪筆談》是有關歷史、文藝、科
學等各種知識的筆記。活板,就是活字板。板,同“版”。
〔盛為之〕大規模的做(使用)。之,指“板印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錢唇〕銅錢的邊。
〔令〕使。
〔和(huò)〕混合。
〔冒〕蒙,蓋。
〔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就〕完成。
〔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
〔奇字〕生僻字。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
〔兼〕並且。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土〕就是上文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燔,燒。
〔訖(qì)〕完畢。
〔殊不〕壹點也不。
〔予群從(cóng)〕我的弟伯侄輩。群,眾、諸。從,次於最新的親屬,例如
堂兄弟為從兄弟。
7. 古文活版的全文拼音加音調huó bǎn yuán wén : 活 板 原 文 : bǎn yìn shū jí , tánɡ rén shànɡ wèi shènɡ wéi zhī 。
wǔ dài shí shǐ yìn wǔ jīnɡ , yǐ hòu diǎn jí jiē wéi bǎn běn 。 板 印 書 籍 , 唐 人 尚 未 盛 為 之 。
五 代 時 始 印 五 經 , 已 後 典 籍 皆 為 板 本 。 qìnɡ lì zhōnɡ yǒu bù yī bì shēnɡ , yòu wéi huó bǎn 。
qí fǎ : yònɡ jiāo ní kè zì , báo rú qián chún , měi zì wéi yí yìn , huǒ shāo lìnɡ jiān 。 xiān shè yì tié bǎn , qí shànɡ yǐ sōnɡ zhī 、là hé zhǐ huī zhī lèi mào zhī 。
yù yìn , zé yǐ yì tiě fàn zhì tié bǎn shànɡ , nǎi mì bù zì yìn , mǎn tiě fàn wéi yì bǎn , chí jiù huǒ yánɡ zhī , yào shāo rónɡ , zé yǐ yì pínɡ bǎn àn qí miàn , zé zì pínɡ rú dǐ 。 慶 歷 中 有 布 衣 畢 升 , 又 為 活 板 。
其 法 : 用 膠 泥 刻 字 , 薄 如 錢 唇 , 每 字 為 壹 印 , 火 燒 令 堅 。 先 設 壹 鐵 板 , 其 上 以 松 脂 、蠟 和 紙 灰 之 類 冒 之 。
欲 印 , 則 以 壹 鐵 範 置 鐵 板 上 , 乃 密 布 字 印 , 滿 鐵 範 為 壹 板 , 持 就 火 煬 之 , 藥 稍 熔 , 則 以 壹 平 板 按 其 面 , 則 字 平 如 砥 。 ruò zhǐ yìn sān èr běn , wèi wéi jiǎn yì ; ruò yìn shù shí bǎi qiān běn , zé jí wéi shén sù 。
chánɡ zuò èr tié bǎn , yì bǎn yìn shuā , — bǎn yǐ zì bù zì , cǐ yìn zhě cái bì , zé dì èr bǎn yǐ jù , ɡènɡ hù yònɡ zhī , shùn xī kě jiù 。 měi — zì jiē yǒu shù yìn , rú “ zhī ” “ yě ” děnɡ zì , měi zì yǒu èr shí yú yìn , yǐ bèi yì bǎn nèi yǒu chónɡ fù zhě 。
若 止 印 三 二 本 , 未 為 簡 易 ; 若 印 數 十 百 千 本 , 則 極 為 神 速 。 常 作 二 鐵 板 , 壹 板 印 刷 , — 板 已 自 布 字 , 此 印 者 才 畢 , 則 第 二 板 已 具 , 更 互 用 之 , 瞬 息 可 就 。
每 — 字 皆 有 數 印 , 如 “ 之 ” “ 也 ” 等 字 , 每 字 有 二 十 余 印 , 以 備 壹 板 內 有 重 復 者 。 bú yònɡ , zé yǐ zhǐ tiē zhī , měi yùn wéi yì tiē , mù ɡé zhù zhī 。
yǒu qí zì sù wú bèi zhě , xuán kè zhī , yǐ cǎo huǒ shāo , shùn xī kě chénɡ 。 bù yǐ mù wéi zhī zhě , wén lǐ yǒu shū mì , zhān shuǐ zé ɡāo xià bù pínɡ , jiān yǔ yào xiānɡ zhān , bù ké qǔ ; bú ruò fán tǔ , yònɡ qì zài huǒ lìnɡ yào rónɡ , yǐ shǒu fú zhī , qí yìn zì luò , shū bù zhān wū 。
不 用 , 則 以 紙 帖 之 , 每 韻 為 壹 帖 , 木 格 貯 之 。 有 奇 字 素 無 備 者 , 旋 刻 之 , 以 草 火 燒 , 瞬 息 可 成 。
不 以 木 為 之 者 , 文 理 有 疏 密 , 沾 水 則 高 下 不 平 , 兼 與 藥 相 粘 , 不 可 取 ; 不 若 燔 土 , 用 訖 再 火 令 藥 熔 , 以 手 拂 之 , 其 印 自 落 , 殊 不 沾 汙 。 shēnɡ sǐ , qí yìn wéi yǔ qún cónɡ suǒ dé , zhì jīn bǎo cánɡ 。
升 死 , 其 印 為 予 群 從 所 得 , 至 今 保 藏 。
8. 沈括的《活版》詳細翻譯《活板》原文 板印書籍①,唐人尚未盛(shèng)為之②。
五代③時始印五經④,已後⑤典籍⑥皆為板本⑦。 慶歷(8)中有布衣(9)畢升,又為活板。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⑩,每字為壹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壹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huò)(13)紙灰之類冒(14)之。
欲印,則以壹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壹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壹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
常作二鐵板,壹板印刷,壹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壹字皆有數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壹板內有重復者。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27)。有奇字(28)素無備者,旋(29)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
不以木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2)與藥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訖(35)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汙。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37)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 (改編由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改編人王浩銘)編輯本段《活板》字詞註釋(1)板印書籍:即用木板刻字印書。
板印,雕版印書。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尚:還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盛大,這裏是大規模的意思。之,指“板印書籍。”
為:是 (3)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 (4)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漢後合稱《五經》。 (5)已後:以後。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慶歷: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10)錢唇:銅錢的邊緣。
(11)印:印模。 (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蓋。
(15)範:框子。 (16)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煬,烤。
(17)藥:指上文所說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同"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自行。
(23)具:準備好。 (24)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紙帖之:(把活字分類)用紙條標記。帖,用標簽標出。
(28)每韻為壹帖,木格貯之:意思是把字按韻分類,分別放在木格裏。 (29)奇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 旋:隨即,很快地。 (31)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紋理,質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來。 (35)燔(fán)土:就是上文所說的“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
燔:燒。指用火燒過的黏土字印。
(36)訖(qì):終了,完畢。 (37)殊不:壹點也不。
(38)為予群從(zòng):被我的弟侄輩。群,眾,諸。
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單說“從”,指比自己小的。
為,被。《活板》原文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麽做。
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重要書籍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
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字刻壹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壹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壹類的東西蓋上。
想要印刷,就把壹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壹鐵框就成為壹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微融化,就用壹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麽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三兩本,還不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
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壹塊在印刷,那壹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壹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壹板內有重復的字。
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每壹個韻部的字做壹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壹會兒就能制成功。
不用木頭刻活字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壹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在壹起,(拆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制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壹烤,使藥物融化,用手輕輕壹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壹點也不會被藥物弄臟。 畢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