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祖宗為何從不吃貓?看看李時珍《本草綱目》寫了啥?

老祖宗為何從不吃貓?看看李時珍《本草綱目》寫了啥?

貓是寵物界的網紅,和狗壹起成為了備受大眾喜愛的寵物選項。但貓和狗有很多不同,狗被人類從狼馴化而來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6萬年前,貓被人類馴化的歷史則相對較短,只有3500年,而且貓的服從性普遍不如狗。

但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很多人不忌諱吃狗肉,卻不怎麽碰貓肉,至少在中國民間是這麽個狀況。其實這種現象的形成與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有關,具體說起來,主要有3方面原因。

首先我國養貓的歷史悠久,貓壹開始就受到農民伯伯的歡迎,壹度被視為“神物”,人們還會祭祀“貓神”。仔細看貓這個字,妳會發現它和農業生產有很大聯系。古籍《正字通》就記載:“鼠善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之字從苗。”

《禮記》中更是對堯舜時代祭祀百神進行了詳細描述,百神就包括天神、農神、虎神還有貓神,所謂“迎貓,為其食田鼠也”。想想看,那時候農耕的技術可遠沒有當下先進,貓可以幫大家抓老鼠,保護農作物,古人為什麽要大量吃貓坑自己呢?

其次,我們可以看看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關於貓的記載。李時珍描述,貓肉“主勞疰,鼠瘺,蠱毒……然貍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雖然史書沒記載李時珍是否嘗過貓肉,但筆者推測,以他的求實性格,多半是進行了嘗試的。

就算沒嘗試,他也必定聽人談過這方面。按照李時珍的說法,以貓入食,口感不佳,肉質不如其他的畜類,這也是老祖宗不愛吃貓的壹點原因。更何況貓的體積不大,跟豬羊雞鴨之類比起來飼養價值很低,宋朝人以愛吃羊肉聞名,對貓肉卻興致缺缺。

古中國以農業文明為主,所以選擇食材必定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貓肉“食之無味”,野貓又不好抓,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關鍵它還能攀援上樹!像豬羊狗雞鴨,哪個靈敏程度可以跟貓相較?以上種種綜合起來,貓肉自然就被古人從主要食材裏給剔除了。

其三,古人中也不乏貓奴。貓的外表與體型就決定了它會在寵物界吃得開,我們熟悉的很多歷史名人,比如大詩人陸遊,明朝嘉靖皇帝,都是貓奴。陸遊寫了不少關於養貓的詩,那首我們都學過的《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實際上***有2組詩,第壹首是這樣的: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外面天色昏暗風雨大作,陸遊卻縮在屋子裏烤火擼貓,何等悠閑自在啊!但要說愛貓,嘉靖皇帝才是頂級貓奴。

《萬歷野獲編》記載,他養的那只叫“霜眉”的宮貓死後,嘉靖皇帝“痛惜,為制金棺,葬之萬壽山之麓;又命在值諸老為文,薦度超升”。這樣的待遇壹般的妃子都沒有,可見古人愛貓的程度,和現代人是不相上下的。

當然,中國人自古對貓的肉不太感興趣,多少還受民間壹些靈異傳說的影響。隨著科學的進步,大家也知道了貓是雜食性動物,容易感染寄生蟲,為了壹時口腹之欲冒險,實在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