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月亮的知識

關於月亮的知識

月球和地球的關系

它每年以三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十億年前,它和地球的距離只有現在的壹半長。

軌道資料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0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與黃道面的交角為5.145°)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物理特征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古代的月亮

古代的月亮在中國甘肅、新疆壹帶的上空掛著不動(即月亮公轉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能保持到同步),並且離地球很近,能看到月亮上的山川峽谷,後來由於天體撞擊月亮,使月亮公轉速度加快,從而使月亮的離心力加大,從而遠離地球,因此引發全球性大潮汐而發生大洪水。

證據:

1:中國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說

2:中國有“天每日升高壹丈”之說

3:瑪雅文明對宇宙天體的認識可是超過今天人類的,但是在瑪雅文明裏沒有月球的記載

4:考古學家們發現中國古代墓葬都頭朝西北或北方,符合“死後升天”的道理

5:在瑤族的傳說中,月亮以前離地球很近,看得到月亮上的山川峽谷

6:印第安人的傳說中,以前沒有月亮,自從大洪水之後才有月亮的

7:大禹治水之前,沒有關於月亮運行的記載,只有“黃帝神乘龍於天地之間”的傳說

8:諾亞方舟、大禹治水、及印弟安人也流傳著壹次大洪水,世界地各種文化都流傳著大洪水的傳說,而瑪雅文明的滅絕正是在大洪水的時候,並且考古學家也認為的確存在壹次世界範圍的大洪水

9: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而在不知道萬有引力以及月亮到底有多大的情況下,古人如何知道盤子般大小月亮上能站人?除非看到月亮上有山川峽谷

10:現代科學證明月球的確在離地球遠去

[編輯本段]月球基本概況

月球基本上沒有水,也就沒有地球上的風化、氧化和水的腐蝕過程,也沒有聲音的傳播,到處是壹片寂靜的世界。月球本身不發光,天空永遠是壹片漆黑,太陽和星星可以同時出現。

月球上幾乎沒有大氣,因而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25℃;夜晚溫度可低到-183.75℃。由於沒有大氣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強度比地球上約強1/3左右;紫外線強度也比地球表面強得多。由於月球大氣少,因此在月面上會見到許多奇特的現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陽光照射是筆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會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於沒有空氣散射光線,在月球上星星看起來也不再閃爍了。

月面上到處是裸露的巖石和環形山的側影。整個月面覆蓋著壹層碎石粒和浮土。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區域和暗灰色部分。原來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區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亮比地球小,直徑是3476公裏,大約等於地球直徑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稍小壹些;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49,換句話說,地球裏面可裝下49個月亮。月亮的質量是地球的1/81;物質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於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說,地球上6公斤重的東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體顯得很輕松,稍稍壹使勁就可以跳起來,宇航員認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唯壹的天然衛星,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384400公裏。月球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壹個橢圓形軌道,其近地點(離地球最近時)平均距離為363300公裏,遠地點(離地球最遠時)平均距離為405500公裏,相差42200公裏。

像地球壹樣,月球也是南北極稍扁,赤道稍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500米,南北極也不對稱,北極區隆起,南極區凹陷約400米。

月球在繞地球運動的過程中,還要跟著地球壹起繞太陽運動。這就是說,月球繞地球運動壹周後,再回到的空間位置已不是原出發點了。由此可見,月球在運動過程中還要參與多種系統的運動。月球的運動和其他天體壹樣,月球也處於永恒的運動之中。月球除東升西落外,它每天還相對於恒星自西向東平均移動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來的時間,都比前壹天約遲50分鐘。月亮的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而自西向東的移動卻是月亮圍繞地球公轉的結果。月亮繞地球公轉壹周叫做壹個“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時43分11秒。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它本身也在自轉。月亮的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繞地球壹周的時間為也就是它自轉的周期。

月球這種奇特地自轉結果是:月球總以同壹半面向著地球,而從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是什麽樣,只有靠探測器才能揭開月背千古之謎,人類的這個願望早在30多年前就已實現了。 當今大型天文望遠鏡能分辯出月面上約50米(相當於14層高樓)的目標。

月球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趣的美稱: 玉兔(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辛棄疾);夜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別稱——《幼學瓊林》);冰輪(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陸遊);玉輪(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玉蟾(涼宵煙靄外,三五玉蟾秋——方幹);桂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壹天秋碧——蘇軾);蟾蜍(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團——賈島);顧菟(陽鳥未出谷,顧菟半藏身——李白);嬋娟(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此外,月球還有許多別致的雅號,如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月球誕生之謎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學界這是壹個大有爭議的問題,目前大致有三種理論。

“俘虜”理論:有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原是壹顆流星,當它在宇宙空間漫無邊際飛行時,偶然進入地心引力範圍,受到地球引力的約束,因而才意外地納入了地球軌道。不過,近幾年來,有不少人引用天體力學來反對這壹說法。

“分裂”理論:持這壹說法的科學家認為,月球是從壹片熾熱旋轉的雲狀物包圍著的地球中分裂出來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從“阿波羅”號宇宙飛船上幾次帶回來的資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組成成分卻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論:該理論認為,約45億年前,壹個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名叫塞亞,以每小時4000公裏的飛行速度猛然撞擊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這個行星的鐵質核壹直撞到了我們地球的中心。碰撞結果是產生巨大爆炸,伴隨有6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地球在爆炸的沖擊下變了形,這個采取“自殺行為”的巨大天體的大部分與地球融合,只有壹部分作為熾熱的蒸汽與其他碎片壹道洶湧地噴射入外層空間,後來這些蒸汽冷卻下來並凝固成塵埃,塵埃與其他碎片混雜在壹起形成了壹個核,這個核後來凝聚成團,我們的鄰居——灰色的月球從此誕生了。

科學家們正借助於新型的超級計算機來模擬宇宙空間所發生的這壹奇特碰撞,以求驗證該理論。

[編輯本段]月球起源新說

月球來自哪裏?這是壹個人們在不斷探求的問題,近年來,隨著行星演化理論的飛躍發展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又出現了壹種月球起源的新學說,叫做新俘獲說。

從行星演化看月球起源

近幾年來,科學家們以現代行星演化理論為基礎,用計算機計算了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作用於太陽、地球、月亮三者之間的力以後,得出了壹種新的月球起源學說。科學家們認為,月球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在地球的引力範圍內被地球所俘獲的;而這種現象在當時又是極為普遍的現象。這種新學說,即所謂新俘獲說。

新俘獲說與過去的舊俘獲說不同。舊說僅從地球引力來考慮月球起源;而新說是從整個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來研究月球起源的。新說認為太陽系八大行星及若幹衛星,包括月球在內,都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原始太陽系星雲是46億年前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的壹片薄圓盤狀星雲。星雲中含有固體微粒子。大量微粒子逐漸集聚在星雲赤道平面上,形成壹片很薄的固體粒子層,隨著微粒子密度的加大,自身引力也越來越強,到壹定程度其穩定性便遭到破壞,粉碎成半徑為5公裏左右的很多小天體,即小行星。整個太陽系起初是由約壹兆個小行星構成的。無數小行星在星雲氣體中圍繞太陽旋轉,互相碰撞,逐漸凝聚成長,形成大小不同的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這樣,大約經過壹千萬年才長成現在這麽大的。

行星是在星雲氣體中成長的。地球的幼年時期周圍覆蓋著濃厚的星雲氣體,這種氣體叫做原始大氣。由於當時太陽活動特別激烈,強大的太陽風逐漸吹散原始大氣,後來包圍地球的原始大氣也逐漸稀薄,飄散掉。

月球也起源於原始太陽系星雲,與地球演化過程大體相同。月球是在地球剛到成年,原始大氣開始逸散之際飛近地球引力圈的,這樣便成了地球的俘虜。

俘獲月球的四種力

月球進入地球引力圈後,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才留在衛星軌道上繞行。俘獲月球主要有四種力,即地球引力、太陽引力、潮汐力和原始大氣的阻力。

壹般來說,飛進地球引力圈的小天體,包括月球在內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地球引力。然而,僅有地球引力,俘獲後的小天體軌道未呈橢圓形。地球引力加上太陽引力之後,使小天體軌道有了改變。在地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進入地球引力圈內的小天體的軌道也不完全是橢圓形的,而且飛行若幹周之後必然脫離引力圈跑掉,不可能留在衛星軌道上。

但是,月球並未脫離地球引力圈跑掉,這是由於原始大氣的阻力在起作用。地球引力圈內的原始大氣阻力對飛來的月球起了急劇的制動作用,使月球失去壹部分能量,軌道半徑變小,便跑不掉了。

如此說來,月球因受大氣阻力作用軌道半徑越來越小,豈不是早晚也得掉到地球上來,與地球相撞嗎?不必擔心,當月球飛進地球引力圈時,原始大氣已開始逐漸飄散,月球所受的大氣阻力越來越小,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所受阻力也隨之消失,因而軌道半徑沒有變小,也沒有與地球相撞。

大氣阻力消失後,還有潮汐力在起作用。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公轉速度加快,離心作用強化,軌道反而向外推移。通過觀測得知,目前月球軌道半徑事實上每年大約增加3厘米。

在上述四種力的作用下,使月球在被俘後既未掉到地球上來,也沒跑到引力圈外去,始終在衛星軌道上運行,與地球長期相伴。

俘獲是普遍現象

行星俘獲小天體是行星演化進程中的壹種普遍現象,不僅地球這樣,太陽系其他行星也有這種現象。不少行星都各有自己的衛星,就是最好的說明。地球在形成過程中,曾有許多小天體飛到引力圈內來,其中壹部分小天體直接與地球相撞,其余大部分在繞地球飛行期間,因原始大氣強大阻力使軌道半徑變小,最後終於落到原始地球上來。地球是在不斷“吞掉”這些飛來的小天體當中成長起來的。

月球被俘獲時間比其他小天體都晚,月球是在地球凝聚末期、原始大氣逸散初期被俘的。月球被俘的最初10—100年期間,和其他小天體壹樣,軌道半徑也在縮小,但原始大氣消失後,月球軌道半徑有了改變,月球後來的離心傾向使它幸存下來,免被地球“吞掉”。法國科學家F·米古納曾對月球被俘後軌道變化的趨勢作了計算,計算結果如附圖所示。從附圖上可以看出,剛被俘的月球距離地球較近,1千萬年後月球軌道半徑為地球半徑的20倍,1億年後為35倍,46億年後達到60倍,即現在的位置。

自從俘獲月球後,地球幾乎再也沒有俘獲其他小天體。因為已有月球繞地球飛行,如果再有其他小天體飛來,依據天體力學原理,不會處於穩定狀態,它不是掉到地球上來,就是飛出去,再不就是落到月球上去。所以,地球只有月球壹個衛星陪伴。

俘獲現象是普遍的,整個太陽系行星都是如此,只有金星是個例外。金星的自轉速度很慢,約250天自轉壹周,不可能俘獲行星,因此至今還孑然壹身漫遊在天空。

新俘獲說從行星演化的整體上闡明了月球的起源以及被俘經過,是目前解釋月球起源問題最有權威的學說。但這壹新學說還有壹些尚待研究的問題,例如,沒有原始大氣阻力能否俘獲衛星?順行性衛星和逆行性衛星的被俘有何不同?等等。經過科學家們的反復研究,人類對地球起源問題必將有壹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 。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提供 )

原始行星與地球相撞形成了月球

8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月球形成過程的成果。據他們的模型,月球是在46億年前太陽誕生後不到1億年時,由壹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地球產生的。

這個模型的研究者卡那珀描述了這壹驚心動魄的過程:壹個黑暗的比地球大不到壹倍半的原始行星在運行中和地球相遇,從側面給了地球壹擊,使地球繞自己的軸旋轉起來,撞擊的沖擊力從地球的外層和這個無名撞擊物上撕下了部分物質,其中大約壹半最後形成了月球。另壹些被撕下來的物質被加熱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蒸發後膨脹

[編輯本段]月球的幾大謎團

月球起源之謎:目前,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壹***提出了三種假說,月球被捕獲說、地月同源說和地球分裂說。到目前為止,三種假說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因此產生了第四種假說“月球 ”

月球年齡之謎: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可據以測定月球的年齡。經分析發現,與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巖石相比,月球巖石99%的年齡更長。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壹塊月球巖石年齡為53億歲,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歲。有些科學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另外,還有月球環形山形成之謎、月球土壤的年歲比巖石年歲更大之謎、月球受撞擊發出巨響之謎、月球上不銹鐵之謎、幹燥的月球上大量水氣之謎,另外還有月球是不是外星人基地壹說.

[編輯本段]不少文獻記載 月亮並非自古就有

●古代美洲瑪雅人留下了極發達的文化,可是在他們的始於大洪水之前的《編年史》中,人們奇怪地發現,裏面竟然沒有關於月亮的記載。

●距今大約4000年左右,亞歷山大裏亞大圖書館的第壹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道:“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誌》中記載了壹條十分驚人的資料:“太宗天會十壹年十五月乙醜,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意思是:金太宗天會十壹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歷6月)乙醜日(15日),月亮忽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而去,不壹會,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編輯本段]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

●中國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於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裏有壹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後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四、我國古代關於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詩歌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屈原《楚辭·天問》)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麽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麽,而撫育壹個兔兒在懷裏?)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壹百五十夜對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玉輪軋露濕團光,鸞佩相逢桂香陌。(李賀《夢天》)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問,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裏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沈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如鉤?(辛棄疾《木蘭花慢》)

[編輯本段]賞月佳對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南樓壹雁,月中帶影壹雙飛。

●樓高但任雲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

●滿地花陰風弄影;壹亭山色月窺人。

●水憑冷暖,溪間休尋何處來源,詠曲駐斜暉,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亭畔莫問當年初照,舉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認我不? ★疲倦的月亮躲進了雲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月亮斜掛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擠滿了銀河,眨巴著眼睛。

★壹輪圓月升起來了,像壹盞明燈,高懸在天幕上。

★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壹只擦亮的銅盤。

★圓月漸漸升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柔和的笑容。

★明凈似的圓月,已經被遠方藍藍的高山托上天空。

★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

★夜,靜極了,玉盤似的滿月在雲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編輯本段]月亮的美稱與雅號

玉兔、夜光、素娥、冰輪、玉輪、玉蟾、桂魄、蟾蜍、顧兔、嬋娟、玉弓、玉桂、玉盤、玉鉤、玉鏡、冰鏡、廣寒宮、嫦娥、玉羊等。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編輯本段]月球外星文明的傳說

●傳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號休斯敦的指揮中心聯系時,突然吃驚地說:“這些東西大得驚人!天哪!簡直難以置信,我要告訴妳們,這裏有其他宇宙飛船,它們排列在火山口的另壹側,他們在月球上,他們正在註視著我們……”此時,電訊信號突然中斷。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麽?

●1968年12月21日,美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發射了第壹艘探測飛船,當這艘飛船進入月球軌道之後,宇航員在100公裏高空用望遠鏡照相機拍攝了第壹張月球背面照片。許多年後,人們在研究這些照片的時候意外發現,在火山口中有壹個巨大的圓形物體,它十分規則,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著陸或起飛。

●從“阿波羅”8號開始,10號、11號、16號、17號都曾目擊或拍攝過月面不明飛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國的“月球軌道環形飛行器”2號就發現,在月面上有壹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狀建築物,隨後,前蘇聯的宇宙飛船也發現了這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