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漢語二級字,讀作迓(yà),本義指迎接。
迓
yà
(1)
(形聲。從言(chuò),牙聲。本義:迎接)
(2)
同“訝”。同本義[meetfacetoface;movetowards]
迓,迎也。古本皆作訝。——《爾雅》
子迓續乃命於天。——《書·盤庚》
弗迓克奔。——《書·牧誓》
迓晉侯於新宮。——《左傳·成公十三年》
(3)
又如:有失迎迓。
(4)
溜走[slipaway]
迎接:迎~。~之於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韻會》《正韻》五駕切《集韻》魚駕切,?音訝。《說文》相迎也。《書·_庚》予迓續乃命於天。
又《洛誥》旁作穆穆迓衡。《註》言迎治平也。
又通作訝。《周禮·秋官·訝士註》訝,迎也,士官之掌迎四方_客者。
又通作禦。《詩·召南》百兩禦之。
又《小雅》以禦田祖。
又通作衙。《周禮·夏官·田仆設驅逆之車註》驅禽使前趨獲,逆衙還之,使不出圍。衙本作禦,五嫁反。
人的壹生有兩副天然牙,壹副是乳牙,壹副是恒牙。乳牙掉了後,便長出了恒牙。恒牙掉後不能再生。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義齒成為人類的第三副牙。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牙齒的配合進行發聲說話、咀嚼飲食等行為。同時,牙齒的健康、美觀也與人們的日常各方面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