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入不敷出是皇帝刻意制造的假象
宋代政府財政經常出現赤字。但這並不代表入不敷出。宋代中央收入除了政府的收入之外,還有皇帝內藏庫收入。它的收入達到政府收入的六分之壹,並且不計入政府收入,財政部門也無權過問其收支。將這壹部分計入,宋代不存在赤字問題。在政府財政困於“入不敷出”時,皇帝就將內藏庫中的財富“借”給政府,達到收支平衡。這正是宋代皇帝控制政府財政的壹個手段。是在入大於出的情況下人為制造出了財政赤字假象。(李偉國《宋代財政和文獻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稱為“積貧”的宋代政府始終有大量財富積蓄
壹個號稱“積貧”的政府,自然不可能有多少積蓄。但宋代政府是這樣的麽?就在被極力批評為積貧的仁宗英宗時代,宋政府依舊有大量的積蓄和儲備。宋英宗“治平二年,入116 138 405,出120 343 674,非常出11 821 27,諸路積160 292 093”(《文獻通考?國用》)也就是說,僅僅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政府儲備財富,已經超過了壹年政府財政的總收入。這還不包括在京城的中央儲備和皇帝內藏庫儲備。此後經過王安石變法的加強征收,到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時代,這個荒淫的帝王能肆意鋪張浪費標榜“豐亨豫大”,也正是依靠非常豐厚的國家財富儲備。有史料記載,北宋滅亡後,僅金人從開封獲得的中央積蓄,就達到“有錢九千八百七十萬緡,有絹二百七十萬匹,有金壹百二十萬兩,有銀二百萬兩,有糧九十萬石”(《三朝北盟會編》卷281)。這還是宋徽宗沒有揮霍完的。可見宋代政府財富積蓄之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