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老農挖出壹只“金蠶”,拒絕5萬賣給專家,選擇無償上交,後來怎樣?

老農挖出壹只“金蠶”,拒絕5萬賣給專家,選擇無償上交,後來怎樣?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在思想覺悟上不分身份,在為國家做貢獻上更是如此。譚福全就是這樣壹位有大智慧的平凡又偉大的人。譚福全是生活在陜西安康市石泉縣壹個農村裏的普通農民,去河裏淘金是他的收入來源,淘金是很辛苦的,需要有耐心,而且運氣不好的話,可能壹天也淘不到多少。1984年12月的某天,譚福全帶著孩子在河裏淘金,突然發現了壹個長得像蠶壹樣的金,造型獨特,做工也精致。

這和他以往淘到的東西明顯有區別,他拿在手上仔細看了很久,覺得這應該是個寶貝,然後將這個金蠶帶回了家,然後專門放在了壹個紅色的木匣子裏。譚福全並沒有聲張,但已經他淘到金蠶的消息還是被很多人知道了,大家都說他的運氣好,淘到了好東西,都跑去他的家裏瞧上壹眼。

後來縣裏的領導派人過來跟譚福全說會請專家過來鑒定壹下,但是等了大半年都沒有壹個專家過來。反而會有不少的文物販子跑去他家想要買走這個金蠶,最高的出價都已經到了5萬。

那年頭,手裏頭要是有個5萬的話,就算是很有錢了,可以從普通家庭直接變成萬元戶。這個開價實在讓人心動,村裏的人都以為他會就這樣把金蠶賣出去,沒想到譚福全拒絕了,他並沒有受到誘惑,被錢沖昏頭腦。雖然自己是個農民,但是他也知道保護文物的重要性。

其實譚福全當初並不是很確定自己淘到的金蠶是不是文物,不過他還是選擇將它留了下來。直到1985年9月,譚福全做了壹個決定,那就是將金蠶拿到省城裏找專家鑒定並捐給博物館。為此,譚福全向他的親戚借了50塊錢作為路費,把包好的金蠶揣在身上帶走了。

譚福全就這樣揣著金蠶進了省城西安,然後又幾經周折才找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譚福全將金蠶交到博物館領導手裏。那位領導也直言告訴譚福全帶去的金蠶是非常有價值的,不過至於它到底是什麽,還要經過專家的鑒定才行。然後博物館的領導在了解到譚福全過來的路費是借來的之後,便立馬給了譚福全100元作為獎勵,這樣他來回的路費都包了。

經過專家的初步鑒定,這條金蠶是漢代遺留下來的物件,名叫“鎏金銅蠶”。被判定為國家壹級文物,以往他們只是在古籍裏知道有這個東西,從來沒看見過實物,可見這“鎏金銅蠶”的珍貴之處,而譚福全的發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他們將它視若珍寶。2017年5月14日,在我國“壹帶壹路”的高峰論壇上提到了這條有著千年歷史的“鎏金銅蠶”,然後它便被大眾認識,變成了陜西最有逼格的“網紅”。

作為發現國家壹級文物“鎏金銅蠶”,並且將它無償捐獻的譚福全,無疑是最大的功臣。如果當初他因為錢動搖了,說不定“鎏金銅蠶”就會流落至民間,這對於國家來說是損失。譚福全是壹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目光長遠、內心堅定,有愛國和保護文物的意識,更有無償奉獻的精神。其實他只是壹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但卻有著壹顆淳樸、敦厚的愛國之心。

可惜的是,譚福全於2000年3月16日因肺癌去世,並沒有見到2017年的“鎏金銅蠶”受到大眾喜愛的高光時刻,為此深感遺憾。如果他能親眼看到的話,又該是何等的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