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方組方規律難以推測,不過據藥證反推方意,以方類證,便於查閱記憶。古方,壹方如同壹藥。治病宜原方,據證先後用方。原方難效者,宜合方。合方難效者,宜加藥,古方宜加不宜減。
.....
桂枝類方
東子:
桂枝之長:桂枝性溫,古典桂枝應為桂,即肉桂,桂枝有效成份少於肉桂,若用桂枝,需加量。用桂枝類方,需有桂枝證前提,桂枝體質亦屬桂枝證,其人膚色偏白,皮膚細膩,平時易汗,運動易汗,天熱易汗,食熱易汗。桂枝體質患表證時,不論有汗無汗,皆可用桂枝湯類方。傷寒論中,凡言桂枝加某藥湯,皆為桂枝湯加某藥,用桂枝湯加味,需有桂枝湯證前提。凡言桂枝某藥湯,方中皆不用芍藥。桂枝與芍藥成藥對,加快全身血液循環,桂加速動脈血流,擴張動脈,芍藥加速靜脈血流,擴張靜脈。桂枝治氣上沖。
桂枝之短:桂枝性溫。桂枝湯體質單用桂而不用芍藥,易致肌肉痙攣,即肌肉抽搐跳動,甚者肌肉疼痛。黃連證而出血心悸,腹主動脈亢進者,宜合黃連類方。
......
桂枝甘草湯
原文: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傷寒論》(64)
原方: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壹升,去滓,頓服。
東子:心下悸應為心悸,心悸又名心慌。汗為心之液,發汗過多,心氣不足,故心悸,桂枝治心悸;甘草,保水,使藥效緩釋。若心悸而出血者,宜合黃連類方。
王成果:患者孫某,女,56歲,2013年3月6日初診。主訴:睡眠需用手捂住心口,左側蜷臥,否則不能入眠。伴隨癥狀:口舌生瘡,舌暗紅,苔白膩,睡眠後左側腮內水腫,脈虛大,胃脘脹,大便溏。處方:甘草瀉心湯重用幹姜、加炮附子30克 3劑。3月9日復診,口瘡明顯減輕,睡眠無變化。處方:原方加肉桂20克。3月12日復診,口瘡消失,睡眠時已經不用側臥,也不用手捂住心口,但不能仰臥。處方:原方增肉桂為30克。3月16日復診,諸證消失,改以他方調理體質。
......
桂枝加桂湯
原文: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壹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原方: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壹升。
......
桂枝去芍藥湯
原文: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傷寒論》(21)
原方: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壹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註:
東子:芍藥加速靜脈血流,擴張靜脈。冠狀動脈狹窄,心肌缺血,故心悸脈促胸悶,若用芍藥,則靜脈回流加大,加劇胸悶,去芍藥為治標應急。
《辨脈法》:“脈來數,時壹止復來者,名曰促。”
桂林古本2.2:脈來緩,時壹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壹止復來者,名曰促。
123456:芍藥味酸,又能通利血脈。能使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如用芍藥甘草湯治療靜脈曲張,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回流到心臟的血容量增加,使心臟的負荷增加。故胸悶者多不用芍藥。
小吹:胸悶心跳不壹定就伴有心律失常,而第21條則很可能是壹種伴發心律失常的胸悶。《傷寒論》中“胸滿”與心律失常並見的方往往不用芍藥,如桂枝去芍藥湯、炙甘草湯等。
garolee:促脈暫不支持脈數壹停,寸浮關沈到有意思。胸滿大概是因為芍藥有壹定弛緩平滑肌作用。可能會加重胸滿(呼吸肌的弛緩)。而常用於肌肉痙攣、腹璧緊張的狀態。而大柴胡湯用芍藥是因為患者腹緊張,實滿導致橫膈上擡的胸滿,故還是用芍藥。
......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又名?桂枝救逆湯
原文:1.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傷寒論》(112)
2.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十二》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金匱要略·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原方:
傷寒論: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壹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壹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金匱要略: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右為末,以水壹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壹升。
註:
東子:治熨蒸灸法之失。
齊季格上校:原文裏的“以火迫劫之”和“火邪者”再清晰不過地說明了此方是專為燒傷和燙傷而設。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大冢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療燒傷,燙傷。為大冢家裏女保姆滿臉燒傷,使用紫雲膏塗抹燒傷部位,內服救逆湯,二十分鐘後疼痛便停止,其後也沒有留下壹點傷痕,完全治愈。
......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千金》
原文:治肺痿吐涎沫。《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原方: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二枚(去皮子炙焦)?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皂莢丸
原文: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原方: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炙)? 右壹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取三丸,日三夜壹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