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北秧歌服飾簡介

東北秧歌服飾簡介

秧歌中的人物有四種,分別是“傘”、“納鼓”、“棍”、“花”。傘可分為“花傘”和“醜傘”。花傘負責指揮樂隊,掌握舞蹈節奏;醜傘指揮秧歌隊隊形變化,都是左手撐傘跳舞。“鼓”是左手拿著壹個扁扁的小圓鼓,右手擊鼓,邊跳邊敲。“棒”是指舞者雙手各持壹根木棍,壹邊跳舞壹邊互相擊打。“花”是壹個打扮成少女的舞者,左手拿著壹條長手帕,右手拿著壹條彩色的絲綢做成的花。除了L這四個角色,還有人跑“雜角”,扮成老頭老太太,在秧歌隊後面搞怪表演。鼓秧歌還以其豐富多樣的走法(隊形變化)而聞名。隊形構圖優美,變化巧妙緊湊,有幾十種。

秧歌是中國漢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它起源於農業勞動和劃船耕犁的生活。由於中國是壹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表現農業生產和勞動的舞蹈很多,其中秧歌流傳最廣。秧歌的起源歷史悠久。據說河北的秧歌是蘇東坡在定州時創作的。古代有學者認為,南宋時期的民間舞蹈“田樂村”是秧歌的源頭。到清代,秧歌已遍布中原漢族地區,尤其是北方。據古籍記載,清初康熙年間,北京正月,到處都是“秧歌隊讀春陽”,看秧歌表演的人十分熱情。不僅男生們被書擠得滿滿的,就連很多女生的金釵也被擠了出來。

秧歌最初是壹種歌唱形式,後來以舞蹈和戲劇的形式出現。現在這三種形式風靡全國。秧歌這個詞有廣義和狹義的解釋。廣義上是指《出門會》、《出門會》、《社火》中的各種舞蹈、歌曲,如絕唱、高笑、竹馬、草船、花鏡、茶燈等,統稱為秧歌。意味深長的狀態是指秧歌(陸地秧歌)和跳高秧歌。雖然全國各地都流行秧歌,但陜北、河北、東北、山東等地最為肥沃,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