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耽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壹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壹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壹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壹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壹些地方)
如滿意請采納,謝謝!
問題二:九州指的是什麽? 所謂“九州”也是戰國以前的就有的說法。齊侯?D鐘:“?成唐(湯)有嚴在帝所,專受天命……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左傳?襄公四年》傳:“芒芒禹跡,畫為九州,徑啟九道。”
九州有三種說法:
壹、《禹貢》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二、《爾雅》九州:冀、幽、兗、營、徐、揚、荊、豫、雍。
三、《周禮》九州:冀、幽、並、兗、青、揚、荊、豫、雍。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壹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陜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壹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壹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壹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陜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壹些地方)
戰國時代,齊國的鄒衍博學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論有“五德始終說”和“大九洲說”。原著已經失傳,僅在《史記》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論的簡要記載。
他先羅列了中國九州(即大禹設定的冀、兗、青、徐、揚、荊、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產差別、禽獸異類等可以獲得驗證的事物。然後推論:既然中國的九州各不相同,那麽中國以外還有小九州,都為小海所環繞,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
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為大海所環繞,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分八十壹州,中國只是八十壹州中的壹個州,名為“赤縣神州”。
問題三:九洲是什麽意思 九洲:指中國;四海:古人認為,中國九州之久是壹望無際的大海,?指中國以外的地方。指中國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問題四:九州是什麽意思? 我認為壹般是指中國古代領土分割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合稱九州。少數也有泛指大陸的意思。
我也查了資料: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壹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yan三聲)、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壹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壹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壹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壹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t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書名 九州名稱
禹貢 冀 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爾雅釋地 冀 兗 徐揚荊豫 雍幽營
周禮職方 冀並兗青 揚荊豫 雍幽
呂覽 冀 兗青徐揚荊豫 雍幽
問題五:古代九州指哪九州 您好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冀州,是傳統上說的華夏九州之壹,也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壹,治所在高邑縣(也稱?z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三國時期,曹魏將州治東遷到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冀州的範圍基本包括今天的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山東省西部以及河南省北部。
兗州,是傳統上說的華夏九州之壹,也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壹,州治在昌邑縣(今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以北,而並非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兗州範圍大致是今天山東省西南部及河南省東部
青州,是傳統上說的華夏九州之壹,也是漢朝十三州刺史部之壹,其範圍主要包括今天山東省除東南部以外的地區。
徐州,是《尚書?禹貢》中所列華夏九州之壹,範圍大致在今天中國山東省東南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漢朝時是十三州刺史部之壹,治所在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
揚州範圍為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廣大地域,即大約為今江蘇、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廣東的壹部分
荊州範疇大致是北至現今河南省南陽市壹帶往南延伸至兩湖(湖北、湖南)全境內。
豫州治所為譙(今安徽省亳州),轄區在河南東部和安徽西部
梁州,是傳統上說的“華夏九州”之壹,但是漢朝並沒有設立,統屬於益州(益州,中國古地名,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壹帶。)。西晉於267年從益州中分設出梁州,州治在漢中郡南鄭縣(今陜西省漢中市南鄭縣)。
雍州是中國古代的地名之壹,在《尚書》中就是“九州”之壹,但具體所指已無從查證。雍州地區自西周到西晉始終是京畿或附近。
問題六:九州是什麽意思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貢》是戰國後期學者所作。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壹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壹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壹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問題七:九州古代指什麽什麽什麽,也指中國 九州
(古籍所載的地域分劃、中國的代稱)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貢》是戰國後期學者所作。
組 成
冀 徐 兗 青 揚 荊 梁 雍 豫
最早出處
《尚書?夏書?禹貢》
九州詞語來源
大禹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又有 壹說,為黃帝始創“九州”之說.)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壹種景象。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爾雅?釋地》中的記載,沒有青、梁,而有幽、營。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徐,而有幽、並。
估計並州是從冀州裏分出的,幽州是從青州裏分出的,指渤海的西北岸及遼東壹帶;後來的益州是梁州的發展,指今中國西南地區;涼州是從雍州裏分出的,指今中國西北地區。
九州九州探究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壹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壹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壹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1]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
九州地圖
“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t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書名
九州名稱
禹貢
冀
兗
青 徐 揚 荊 豫 ......>>
問題八:中國古稱九洲 請問九州具體指什麽地方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壹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壹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壹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壹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壹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t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註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m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壹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壹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壹作括州,正北曰玄州壹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壹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m州(或作兗州,?m、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
問題九:九州古時指什麽還有什麽,什麽也指中國 古時就是指 整個華夏地區 整個中國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壹。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問題十:古人把中國叫九州。九州是什麽意思?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壹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壹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壹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壹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壹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t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註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m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鹹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壹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壹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壹作括州,正北曰玄州壹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壹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m州(或作兗州,?m、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