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乾陵的修建為何如此堅固,為何會引發大規模盜掘?
陵墓依梁山而建,修建時已將整個梁山與陵墓融為壹體,造成盜墓者無從下手,除非將整個梁山掀翻
乾陵,位於陜西省鹹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裏的梁山上,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也就是說,唐高宗李治病逝後,遺體第二年才從洛陽運至乾陵下葬,當時並未封蓋密封。705年,武則天病逝後,遺體同樣也是第二年從洛陽運至乾陵下葬,才加蓋全部封閉。
據說,當初乾陵修建時,雇用工匠20余萬,用時長達23年(有說22年)才完工。修建中,工匠采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也就是整個梁山都當成了乾陵的壹部分,而且陵墓周圍鋪築的都是精心挑選的異常堅硬的大青石,地宮更是用鑄鐵澆築。這壹點,在《舊唐書·嚴善思傳》也有記載:“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
據史料記載,乾陵陵區仿原京師長安的格局營建,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即:南朱雀門,北玄武門,東青龍門,西白虎門。同時,還建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
後來,周圍又先後增添了17座小型陪葬墓,多為皇室成員與功臣,人稱“唐十八陵”。但是,在唐十八陵中唯有乾陵是唯壹沒有被盜的陵墓。
據說,乾陵的選址是由當時唐朝的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分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和九九八十壹天,選中的陵址。後來,也是二人***同督建的。
但是,武則天還是唐太宗李世民才人的時候,袁天罡已經去世,又怎麽可能穿越活過來為乾陵選址呢,更不可能參與督建。
或許,李淳風多有參與其事。畢竟,在乾陵完工10年前,李淳風還是唐高宗時期的官員。
不過,修建乾陵的梁山,確有風水寶地之稱。梁山***有三峰,北有主峰,高聳入雲,直插天際;南有二峰,東西相對,地勢較低,頂端各建有壹座上闌,遠遠望雲,猶如婦女胸前的雙乳,故稱“雙乳峰”。
陵墓建成後,再次遠遠望雲,乾陵則猶如剛剛出浴的少婦披著長發。因此,乾陵也有“歷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
後來,乾縣電視臺還曾報道,壹天電閃雷鳴,從乾陵中跑出壹只超10米的巨蟒,花紋呈黑色,頭上隱約有兩個肉疙瘩,好似蟒蛇化龍的前兆。因此,乾陵的神奇之處多在民間流傳。
試想壹下,整座陵墓已於梁山融為壹體,周圍又全是堅硬的大青石,還真不懼刀砍炮轟,除非將整個梁山翻個底朝天,可那得多大工程呀。
找不到墓道入口,是無法成功盜墓的關鍵
面對這樣壹座烏龜殼式的陵墓,在找不到墓道入口的情況下,還真是無從下手。但是,乾陵中存放的大批寶藏卻又很是誘人。據《五代史》記載有溫韞盜取昭陵(李世民墓)的壹段話:“宮室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朝書畫,鐘(繇)王(羲之)筆跡,紙墨如新。”
因此,有人推測,作為李世民兒子的乾陵,下葬時的陪葬應該也差不多。但是,乾陵中又增添了“則天大聖皇帝”,陪葬品自然也會隨之增加。
據說,乾陵中有5件絕世珍寶,壹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二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兩副棺槨;三是1.5米長的壹根金柱,上面刻有盛唐時期的歷史;四是武則天親筆寫下的《垂拱集》。同時,還有琴棋書畫、玉璽古籍、生活器皿、日常服飾等各種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約500噸。
正所謂“錢財動人心!”於是,吸引了壹些膽大的盜墓者,向乾陵伸出了黑手。據資料顯示,乾陵遭小盜12次、大盜3次,有名有姓的盜墓者有17人。
例如: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為了籌措軍響,調動40萬大軍挖掘乾陵,幾乎將梁山挖了大半,結果依舊沒有找到乾陵的入口;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曾將李世民的昭陵等十七座唐陵盜竊壹空,卻依舊在盜掘乾陵時,碰了壹個大釘子,無功而返;民國時期,國民將領孫連仲調動壹個整編師,動用大炮炸藥,也未能將陵墓炸開。
雖然,有傳說他們在盜掘乾陵時,曾出現飛沙走石的龍卷風、電閃雷鳴引發的暴風雨,士兵突然怪異死亡等靈異事件。但是,畢竟這些太過玄乎,不壹定可信。至於,墓前的61尊無頭石像,更是嚇不到那些膽大妄為的盜墓賊。
顯然,面對修築堅固的乾陵,找不到墓葬通道應該是盜墓者失敗的關鍵,也才使諸多的盜墓賊只能望著“寶山”興嘆了。所以,這些應該就是武則天陵墓1300多年來末被盜的主要原因吧。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