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詢問隋唐時期的藏族地區的情況.

詢問隋唐時期的藏族地區的情況.

分類: 社會民生

解析:

吐蕃在隋唐之際先後統壹 *** 各部後逐步

向外擴張,遷徙,其中吐蕃在西北地區的遷

徙活動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產生壹定的影響.

吐蕃遷徙的壹個顯著特點是遷徙與其軍事

活動有密切的關系.從唐初起吐蕃不斷向

西北地區擴張.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

進攻吐谷渾,接著又破黨項,白蘭諸羌,部

眾20萬屯於松州之西,高宗龍朔三年(663年)

吐谷渾,吐谷渾可汗易缽被迫內遷河西.

乾封二年(667年)破諸羌12州.儀鳳元年

(676年),吐蕃大軍進人都(治今樂都,包括

涅水流域),廓(治今青海尖紮北),河,芳(治

今甘肅甘南叠部東南)諸州,並把壹部分吐蕃

部落遷來,與這裏的羌,黨項等族雜居,確立

了吐蕃在這裏政治上的統治地位.①

武後長壽元年(692年),吐蕃大首領易

蘇率吐蕃貴川部欲歸附唐朝,事泄被擒後其

別部酋長咎捶帥羌蠻八千內附,被安置在甘

肅附近的幾個州.

武則天時期,唐朝 *** 加強了對吐蕃的

進攻,加上吐蕃內亂,迫使吐蕃放慢了對河

西,隴右的侵襲,並在唐朝的進攻下向後退

縮.開元二年(714年),吐蕃大軍侵擾臨眺

軍(今樂都)並進襲蘭州,渭州(今甘肅隴西縣

東南),唐軍在渭州打敗吐蕃,吐蕃退守挑河

以西.開元十六年(728年),唐大破吐蕃於

河西祁連城下,河西吐蕃退人祁連山南.此

後唐蕃又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和拉脊山)為

界,雙方互不侵犯,保持了相當壹段時間的友

好關系.

安史之亂爆發後,鎮守河西,隴右和西域

的唐軍東調而吐蕃乘勢而人,相繼攻占霸(今

四川漢縣西北),V1K(今甘肅眠縣),秦(今秦安

縣西北),成(今西和縣西),渭(今隴西縣東),

蘭(今蘭州市),河(今臨夏縣東北),挑(今臨

潭縣),都(今青海樂都縣)等州,兵臨關中地

區,"自風翔(今陜西縣鳳翔縣)以西,分G州以

北,皆為左社矣."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

與吐蕃在清水舉行了隆重的會盟儀式,劃定

雙方的邊界,規定"徑州西至彈箏峽西口(今

徑河上源),隴州西至清水縣(今甘肅清水

縣).鳳州西至同谷縣(今甘肅成縣)……東為

漢界.蔣國守鎮在蘭,渭,原(今寧夏固原),

會(今甘肅靖遠縣),西至臨挑,又東至成州

……為蕃界",②於是河西,隴右和關內道西

部處於吐蕃的統治之下.

建中四年(783年)冬,徑原節度使姚令

言率兵在長安發動兵變,德宗依靠吐蕃的力

量平定叛亂,吐蕃以平定叛亂有功而"未獲

賞"③為由,於786年大舉入境,鹽州,夏州,

靈州又為吐蕃所占.長慶二年唐蕃雙方又在

長安, *** 舉行會盟,恢復了友好關系.

吐蕃占領河隴地區後在當地駐軍即達

20萬,這些軍隊其主體多由來自吐蕃本土的

各部落組成,他們既是軍政組織又是生產單

位.按照吐蕃制度"出師必發豪室,皆以奴

從,平時散處耕牧",④因此,吐蕃在軍事征服

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民族的遷徙和定居,新征

服的地區成為吐蕃族的居住地和遊牧區.⑤

"以部落為單位的吐蕃軍隊的每壹次東征,實

際上都是壹次民族遷徙活動."⑥牧草豐美的

原州是吐蕃的遊牧地,每年冬春在這裏放牧,

夏季則"畜牧青海".⑦宜宗大中十壹年(857

年)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降唐,遷人秦州,

被封為河渭都遊奕使,遊牧於河,渭等地.⑧

河西地區也分布不少吐蕃人.大將尚脾脾所

部在都州壹帶遊牧,大中四年(850年)為論

恐熱率領的另壹支吐蕃軍隊擊敗,除留拓跋

懷光守都州外,"帥部落三千余人就水草於壹甘

州西".此後,論恐熱部因忍受不了其殘暴統

治,所部多叛,部眾或散人廓州等地的吐蕃部

落,或降於部州拓跋懷光.⑨

沙州原為唐地,建中二年(781年)唐將

閻朝投降吐蕃.大中二年(848年),張義潮

起兵反抗吐蕃,並將吐蕃統治者驅逐出河西

走廊.吐蕃設於甘肅境內的各級官員紛紛歸

唐,而大量未遷走的吐蕃部落遂留居甘肅各

地.據文獻記載,參加張義潮義軍的除唐人

外還有不少居住在當地的西域胡人,吐蕃人

和西州,甘州回鵲的各族群眾,甚至在領導者

中也有吐蕃人.開成元年(863年),張義潮

奏稱"自將蕃,漢兵七千克復涼州".⑩這足以

證明河西地區除了有吐蕃軍隊外還有不少吐

蕃百姓,而且張義潮能把吐蕃人統帥在起義

軍旗下說明這些吐蕃人遷徙到這裏已久,彼

此了解較多.他們很可能是從吐蕃本部遷徙

來的.

到了唐末,吐蕃仍廣布河隴地區.吐蕃

王朝崩潰後,原駐守在這壹帶的吐蕃軍隊和

隨軍部落無法返回,遂與當地的 *** ,黨項人

等壹道雜居,就地耕牧繁衍.《宋史》卷492

《吐蕃傳》載:"唐末,瓜沙之地復為所隔.然

而其國亦自衰弱,種族分散,大者數千家,小

者百十家,無復統壹矣.自儀(今甘肅華亭

縣),渭(今甘肅平涼),徑(今甘肅徑川縣北),

原(今甘肅鎮原),環(今甘肅環縣),慶(今甘

肅慶陽)及鎮戎〔今寧夏固原縣),秦州暨於

靈,夏皆有之,各有首領,內屬者謂之熟戶,余

謂之生戶.涼州雖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

或 *** 於中朝."

據有的學者研究,到唐朝末年吐蕃部落

主要遷徙居住在五大區:壹是陜西沿邊吐蕃

居住區;二是宋之通遠軍及熙,河,蘭,會四州

吐蕃居住區;三是涅,鄭,廓三州及青海以西

居住區;四是積石軍及挑,眠,疊,巖,階五州

的河南吐蕃居住區;五是包括靈,涼二州及河

西走廊的河西居住區.@

此外,還有大量吐蕃人遷徙到西域地區.

吐蕃在攻滅吐谷渾後,於唐高宗總章三年

(670年)出兵攻西域,迫使唐朝罷龜茲,於

ICI焉著,疏勒四鎮.後來唐與吐蕃在西域又

多次發生戰爭,互有勝負.天寶十五年(757

年)吐蕃乘"安史之亂"之機,攻取石堡城(今

青海省西寧市西南),進取唐隴右,河西兩鎮.

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北庭,後又

得西州和安西四鎮,吐蕃終於占領並控制了

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在吐蕃占領西域期問

有不少吐蕃人遷徙到西域,如吐蕃政權先後

將十幾個分屬於吐蕃本土各翼的千戶部落調

駐於聞.近代以來在這裏發現的藏文木1t中

有許多是寄往神山堡的信函,其中有不少反

映吐蕃人長期定居於此的內容.

註釋:

①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寧夏人民出版

社1987年版,第312頁.

②③《資治通鑒》卷228,232.

④《新唐書》卷216下魔吐蕃傳》.

⑤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3卷),福建人民出

版社1997年版,第67頁.

⑥石碩:《 *** 文明東向發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09頁.

⑦《全唐文》卷369(城原州議》.

⑧⑨⑩見註②,卷249,249,250.

⑧湯開建:《五代宋金時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

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4期.

⑩轉引自袁祖亮:《中國古代邊疆民族人口研究》,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頁.

⑩薛平栓:《陜西歷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411頁.

⑩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

特點》,載《西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⑩黃文煥:《河西吐蕃卷式寫經目錄並後記》,載咤世

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