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愛菊花,最早並不是因為它的獨特的觀賞價值,主要是因為它的藥用價值和實用價值。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在《離騷》中曾寫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佳句,可見當時已經有人把菊花的花當作蔬菜食用的了。到了漢朝,人們對菊花的藥用價值更加重視,《神農本草經》把菊花列為上品,認為“久服利血氣,輕身延年”。提示菊花有延緩衰老和美容作用。南北朝的陶弘景認為,服用白菊花“能令頭不白”;晉代陶淵明也十分推崇菊花酒的功效,他在詩中寫道:“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道:“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露霜,葉枯不落,花槁不零,葉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臟(註:金指肺臟,水指腎臟)也。補水所以能制火,益金所以能平木(註:木指肝臟),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黃者入金水陰分,白者入金水陽分,紅者行婦人血分,皆可入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苗可蔬,葉可啜,花可餌,根實可藥,囊之可枕,釀之可飲,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從這段論述中,李時珍對菊花的功用作了詳細的說明。《後漢書?郡國誌》中記載:南陽酈縣山中有壹條溪谷,溪谷兩旁遍生甘菊,花瓣常墜入水中,時間日久,這條溪水的味道特別清香甘甜。居住在溪谷下遊兩旁的30多戶人家,世代飲用此溪水為生,世代皆長壽。高壽的人壹百二三十歲,中壽的人壹百多歲,最短的壽命也在七八十歲。南陽的幾任太守在任職期內,都指派酈縣人按時送去溪中的甘菊水,以供飲用。《神仙傳》壹書還記載了康風子、朱儒子服菊成仙的事例,雖然服用菊成仙不足為信,但菊花益壽延年,令人容顏青春久駐的功效是確切無疑的。
現代研究已經證實,菊花能調節心血管功能,可以對抗衰老,這與菊花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以抗衰老物質——硒的含量最多)及維生素A、維生素B1有密切關系。
藥理研究也證實,菊花含揮發油量約0.13%,並含菊苷、腺嘌呤、膽堿、水蘇堿、氨基酸、黃酮類及微量微生素A樣物質、維生素B1及刺槐素等。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菌、人型結核桿菌有壹定抑制作用,對某些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菊花制劑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從而減輕心臟缺血狀態,加強心臟收縮力和增加耗氧量,並能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
藥用菊花有黃菊(以杭菊花質量最佳)、白菊(又稱甘菊)、野菊幾種,但不是所有菊花皆可食用,食用菊又叫真菊,主要產於廣東,為菜肴的配料;江浙壹帶南方人普遍喜愛食用的菊花腦,是野菊中的壹個品種,目前多在房前屋後種植,為夏令人們制作湯羹的好原料。
菊科植物母菊,具有防曬作用,對於防止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有壹定作用。母菊的提取液制成的防曬霜、防曬露,可防止正常皮膚曬黑,且能防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等損容疾病。還可制成兒童霜、寶貝霜、嬰幼兒沐浴液等兒童化妝品。
性味:花、根、苗,性涼,味苦、甘。葉,性平,味辛、甘。
菊花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明目功效。主治頭痛、眩暈、風火赤眼、心胸煩熱、疔瘡、腫毒。根利水,主治疔腫。苗清肝明目,主治頭風眩暈、目翳。葉去煩熱,明目,利五臟,主治疔瘡、癰疽、頭風、目眩、赤眼、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