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臥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盛行於漢至隋唐,宋代後失傳。)、豎箜篌(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壹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箜篌,或“胡箜篌”。 )、鳳首箜篌(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印度傳入中原,明代後失傳。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壹些箜篌的圖樣。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臺,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制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壹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
至於篞,並沒有過多的記載這種管樂器,只知道現如今仍然存在,還有壹些樂曲是有篞獨奏的,如古曲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