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自商周以來,書法風格不斷發展、變化、創新、進步,逐漸形成了篆書、隸書、草書、真跡、隸書五種書法風格。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點,歷代名家輩出,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因此,五種書法形成了各具特色、風格多彩的局面。年代越久遠,書法留存越少,碑文越重要。只有碑文才能系統地反映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面貌。
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文字。考古學家證明甲骨文是描繪在龜甲和動物骨頭上的。因其用於占蔔,預測吉兇,故稱“神諭”。但它已經具備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構圖等等。殷周時期,中鼎彜器上的銘文“鐘鼎文”廣為流傳。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公元前221),實行“同書同車”政策,統壹計量。宰相李斯負責簡化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文字,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造了統壹的漢文書寫形式——小篆。小篆在中國壹直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逐漸被隸書取代。但由於其字體美觀,壹直受到書法家的青睞。篆刻,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印,因其筆畫復雜、形式奇特、曲折可隨意添加,壹直使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的崩潰和現代新型防偽技術的出現。
所謂篆書,其實就是宇安書,是壹種官書,是公文的壹種規範的常用字體。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漢字的文字沒有專門的名稱,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逐漸演變而來的。因為是官書,所以小篆只適用於重大場合,比如記功德刻石,量詔令,打虎符等。標準篆書的風格是排列整齊,筆畫圓潤,線條均勻而長,表現出莊重而優美的風格。與甲骨文和金文相比,它有壹些基本特點:字體細長,筆畫向下延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覺,這也與自上而下的布局有關;線條對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勻。這種力度、速度均勻的毛筆,給人壹種純凈、質樸的美感。再加上字體結構日趨簡單固定,《小篆》的楷書布局可以形成縱橫線條的序列。秦篆和方筆在圓形鋼筆方面不同。圓筆以秦代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代版權為代表,是秦篆的俗體。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如輪廓、筆畫、結構等。).象形意義減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減少書寫和閱讀的混亂和困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使用行政手段規範文字的產物。秦朝用整理後的篆書統壹了全國文字,不僅基本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現象,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古代字體眾多的局面,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篆書,還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統稱為漢字。古代文獻學的發展對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秦朝滅亡後,秦孝專失去了強大的政治支持,很快隱退。
漢人在寫作時,打破了《秦曉傳》的形式禁錮,增強了寫作的自由度。另外,漢朝是壹個雄偉壯麗的帝國,在文化藝術上可以廣泛吸收博納,整體來看,漢朝的文字以隸書為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篆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生了自己的特點。這種變化的明顯特征就是所謂的“官變”。
在漢代,篆書的創作往往因為作家和寫作時代的變化而出現不同的傾向。隸書作為文字的過渡時期,受到篆書的影響很大,漢篆也是如此。隨著隸書逐漸成為主流,這壹時期的篆書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變化。僅從字的線條來看,大小篆以圓潤柔和為主,漢印以方方正正為主。從審美上來說,前者優雅,後者雄渾獨特。
從漢代篆書來看,人們越來越熟悉篆書嚴格規範的字形,同時也更加註重篆書的裝飾。因此,篆書在日常生活和各種藝術門類中不斷出現,應用範圍擴大,應用心態也相對寬松。在這樣的情況下,“配色”的情況就大大增強了。所謂“形”,是指文字的載體;所謂“色”,就是要表達的文字之美。在東漢的篆書中,“用色隨形”最為明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篆書,還有銘文、鏡等裝飾性的“藝術字”。漢魏對秦篆來說是強弩之末。除了銘文、印章和實物,很少有獨立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