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筆順筆畫順序表如下
壹、去筆順
去的筆順為橫,豎,橫,撇折,點。
二、擴展知識
1、去的含義
去,漢語常用字(壹級字),讀作qù,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又可引申為去掉、除去;放棄、失掉和距離;往等。
2、去的字源演變
“去”字可能有兩個來源。其壹,象形字。像盛器,下體之“口”像器,上體之“大”像蓋兒,是“凵盧”(?)壹詞的象形初文,本義是有蓋兒的盛食器(參見“凵”字條)。
其二,從大從口,結構之意不明,詞本義未知(學者或視作以“開口”為義的“呿”字初文)。以上二字在商周時代已經混同壹形。至西周中期,二元混同的“去”字下體“口”已多省去上橫而成“凵”形,至東漢,變作三角形,進而變作“厶”形。
“去”字上體的“大”形,在戰國楚系文字裏中豎訛斷,成為上下相疊的兩個“人”形,這在秦簡及西漢馬王堆、銀雀山簡帛中都有表現,但秦後隸變的主流形式是把“大”形變作“土”形。《說文》:“去,人相違也。”違離、離開義使用頻率高,占據了混同合壹的“去”字。
《詩·大雅·生民》:“鳥乃去矣,後稷呱矣。”由離開的使動義引申為去掉、除去。由離開義還引申為放棄、失掉和距離,引申為往,即離開此地而至於彼地。而以盛食器為義的“去”在漢代字書和詞書中寫作加“竹”標義的“?”,典籍上壹般用後起形聲字“筥(jǔ)”。
《詩·周頌·良耜》:“或來瞻女(汝),載筐及筥,其餉伊黍。”引申為收藏,後來用增從“廾”的“弆”字。另引申為器蓋兒,用增從“皿”的“盍”字(參見“盍”字條)。
3、去的古籍解釋
去,人相違也,從大去聲,凡去之屬皆從去,丘據切。
去,人相違也。違、離也。人離故從大。大者、人也。從大。?聲。丘據切。五部。凡去之屬皆從去。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