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南宋恭帝的傳奇人生

南宋恭帝的傳奇人生

宋恭帝趙顯(陰顯)(1271-1323)南宋第七任皇帝(在位1274-1276),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後所生,是宋帝趙敏的弟弟,宋帝趙敏的哥哥。即位前封為賈主、左將軍、等。,又謚號龔為帝,不用廟號。

1274年,宋度宗死於酗酒和酗酒。四歲時,趙?在奸臣賈似道的支持下,他登基做了皇帝,為了宋恭帝,有了壹個好的爵位。外祖母謝太後,母親全太後,聽政。但是軍權還是在賈似道手裏。

當時蒙古元軍已經攻占了中國的北半部,在控制了南方最重要的通道襄樊城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進發。謝皇後壹面下令全國“勤王”,壹面又懇求與元軍媾和。勢如破竹的元軍正在突破各地的防線,接連交出長江中遊諸州。1275年,賈思道率領的三萬大軍在蕪湖被元軍擊敗。不久後,謝、在全國人民的壓迫下,不得不殺賈似道,但為時已晚。宋朝已死,滅亡的局面不可避免。

同年中期,元軍已占領江東(今江蘇省)大半。

1276 10月18元由率領的部隊到達臨安。南宋朝廷媾和失敗,只好向元軍投降。同年,謝皇後挾持年僅五歲的小皇帝趙顯成,向元軍投降。後來南宋殘余勢力在福建、廣東等地與元朝作戰。最後在1279年,南宋八歲的小皇帝趙敏被元軍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跳海而亡。南宋終於滅亡了。

宋恭帝被俘後,被元朝封為郢公爵。元朝二十六年(1289)忽必烈到達元世祖時,元世祖忽必烈突然給了19歲的趙顯很多錢,叫他去西藏出家。於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家為僧,為佛教界做出了很多貢獻,翻譯了很多佛經。

趙顯長大後,對藏傳佛教產生了興趣。十八歲時,在忽必烈的支持下,到西藏薩迦寺出家。學了藏語後,拉蔔特孫把兩部漢文佛教著作《百法論》和《因明正理論》翻譯成藏文。

後來,在元英宗知止第三年(1323),趙顯知道了他以前的身份,寫道:

給林和靖的信息,梅花會開多久?

黃金平臺下的客人應該不會回來。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他對南宋的向往,表達了趙顯對元政府無理攻南宋,從而觸犯文字獄的譴責。後來元朝皇帝發現了,大怒,下令處死趙顯。他在53歲時去世。

關於宋恭帝招賢的結局,漢文版《佛傳歷代集》中有壹句話:“知止三年(1323)四月,迎公奉詔死於河西,召壹僧收經學。”

趙賢的人生經歷

憲春十年(1274)七月,杜宗駕崩,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所生趙敏,時年7歲,全皇後所生趙顯,時年4歲,於秀榮所生趙敏,時年3歲。

謝皇後召集大臣們討論建立皇帝。大家都以為楊所生的趙敏應該是大壹點才立的,但賈似道和謝皇後都主張立兒子,所以出於尊重,就立趙顯為皇帝。此時的恭帝還小,謝太後聽政,但朝廷的實權還是在宰相賈似道手裏。在李宗和杜宗統治時期,宋朝的滅亡是不可逆轉的。恭帝登基不到兩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朝的偉大祖先趙匡胤從周朝的孤兒寡母那裏贏得了它,最後又輸給了孤兒寡母。後人寫詩調侃道:

那天他在陳橋驛的時候,欺騙了他的孤兒寡母。

誰知300多年後,孤兒寡母也被欺負。

孤兒寡婦:南宋之死

趙顯即位時,宋朝岌岌可危。蒙古鐵騎南下,局勢壹發不可收拾,宋朝統治陷入癱瘓。

鹹春十年九月,元軍向南宋發起總攻。十二月,伯顏進軍鄂州,在青山落磯擊敗宋將軍夏貴率領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失陷。留下壹些士兵守衛鄂州,自己率領主力部隊,與投降的宋朝陸壹起,作為前線,繼續東進。長江沿岸城市的守軍多為魯舊部。元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叛逃,元軍得以順利突破長江防線。德佑元年(1275)春,攻下安慶、池州軍事重鎮,部隊到達建康城下。

鄂州失陷後,長江防線被打開,南宋政府內外大地震。京城各界把希望寄托在賈思道身上,號召“師公大臣”親征,希望他能像李宗朝壹樣實現“重建”。賈似道只好在臨安設都督府,準備打仗。蒙古軍隊的統帥劉政,原本是宋朝的小字輩。李宗統治末期,賈似道在武將中推行“計劃性方法”,以排除異己。劉正利用“計策法”迫害上司,被迫投降蒙古。賈思道清楚地知道劉政的能力。因為怕劉政,所以不敢出兵。直到德佑元年正月,他聽說劉正死了,才高興地說:“我有福了。”宮弟,請求出去。

賈似道出動各路將士65438+萬余人,滿載無數金帛、鎧甲、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戰線綿延數百裏(今約40公裏)。二月,我去蕪湖見夏貴。夏貴義見了賈思道,從袖中抽出壹張紙條,上面寫著:“宋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延續了近320年,國家局勢已經疲憊不堪。不要為此丟了性命。賈思道心照不宣地點頭默許。

賈思道到前線後,率領後方部隊駐守鹿港,命大將孫虎臣率領前軍駐守池州下遊的丁家洲,夏貴率領35萬戰船渡江。賈思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鋒。他還幻想著在慶元年(1259)走上與忽必烈講和的老路,於是下令釋放元朝的俘虜,給伯顏送去荔枝、橘子等物,希望通過朝貢實現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是滅南宋,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時,伯顏接連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鹿港。宋軍被打敗了,許多人死了。河水變紅,賈思道倉皇逃往揚州。

賈似道被置於平章軍務,統帥各路兵馬。他視其為“老師和部長”,所有的部長都視其為“周公”,但他是如此的不堪壹擊,以至於人們諷刺說:

丁家洲上壹聲鑼響,嚇跑了賈八哥。

消息裏滿是仰慕,周公成了周的女人。

賈似道敗選後成為眾矢之的,朝野有強烈要求處決賈似道的呼聲。謝皇後認為賈思道辛辛苦苦三朝,不能因為自己的罪過而失去對待大臣的禮遇。他只降職賈似道為高州應永大使,跟隨州府安置,並沒收他的財產。到漳州時,賈思道在木棉庵被獄官鄭虎臣殺死,結束了他篡權錯國的壹生。

鹿港之戰後,南宋軍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沿著長江向東下沈。德佑元年十月,元軍從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推進。伯顏親率中國軍隊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20萬大軍,常州周知陳瑤營、潼關陳營奮勇作戰。伯顏把城外的居民趕去用土填護城河,甚至用運土的人當堆料,最後在城周圍築起了堤防。11月18日,元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死傷數萬人,只有少數人幸存。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侵略者所希望的威懾效果。後來元軍逼近平江時,平江守備司令不戰而降。

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民眾試圖逃離京城,尤其是朝廷的官員,為了保命,帶頭逃跑。包括認識樞密院的曾在內的數十名大臣連夜逃跑。簽了書的樞密院官員和翁、樞密院官員倪璞等人秘密指示禦史臺、諫院彈劾自己,以求離任、脫逃。還沒等俞世璋簽字,他們兩個就已經先逃了。謝皇後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的大臣,並上書說:“我自宋朝建國以來的三百多年間,壹直以禮待文人。現在我和繼位的新國王有多難,妳們這些大小臣子也不見有人喊救國。官僚內叛,郡守縣令棄印失市於外,耳目部無法為我糾正。23年,我當權的時候,不能提倡集體勞動,於是內外勾結,夜逃。平日讀聖賢書,有什麽出息!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我做出了這個舉動。我為什麽要面對人而死?”但太後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無法喚起國內外官員為宋朝而戰的信心。德佑二年正月短暫休戰後,只有六名官員出庭。官員的逃亡瓦解了軍民的士氣,使宋朝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讓國家出醜的賈思道已經被免職了。這個時候,如果朝廷能夠振作起來,任命壹個好的大臣,局面或許可以扭轉。但就在這個時候,朝廷又犯了壹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任命陳為丞相。在陳的主持下,宋朝終於陷入了刀槍不入的深淵。陳是個兩面人,狂妄自大,欺世不恭。他習慣於發表冠冕堂皇、高調的言論,譴責任何妥協和讓步。陳被賈似道所引,但賈似道戰敗後,他第壹個把賈似道處死,為的是提高自己的名聲,不以為恥。總司令在皇宮前的命令使韓震提出遷都,他甚至把他騙到自己家裏殺死他。

陳早就通過這種嘩眾取寵的表現和花言巧語獲得了權力,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但實際上他是壹個優柔寡斷、自命英雄的懦夫。德佑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激烈的時候,讓他去前線督戰,他卻猶豫不決,不肯出城。顯然,陳不可能為宋朝冒生命危險。7月,他離開臨安,逃到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把他的崗位安排在這壹帶。他拒絕了朝廷發來的要他回朝的命令,於是太後無奈,親自給母親寫信。在母親的幹預下,陳回到了首都工作。大學生們強烈批評陳的逃跑行為,指責他膽小怕事,膽小怕事,是個誇張的兩面派,是個像賈思道壹樣的叛徒。

陳在當政時,搖擺不定,徘徊於和平與戰爭之間,無法作出決定。他口頭上喊著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膽小怕事,沒有與元軍決壹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佑元年年底,形勢對宋朝越來越不利,除了徹底投降,沒有任何回旋余地。文天祥和張士傑為了最後壹搏,提出遷都東南。膽小的陳拒絕了這個建議,壹心講和。德佑二年正月十八日,謝皇後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呈上聖旨,乞求念天道之德,對宋朝皇室寬大處理。元朝要求與丞相面談。陳被這個要求嚇壞了,於是他又壹次拋棄了太後和年幼的皇帝,連夜逃離了臨安。

陳逃走後,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形勢不可逆轉。謝皇後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並派唐朝特使到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林彪被扣留,謝太後派於出使。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舉行投降儀式,趙顯正式退位。3月2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給伯顏寫了幾封信,讓他把這個和他的臣民盡快送到大都。趙通的母親全和幾個隨從離開臨安,踏上了前往大都的旅程。謝皇後因病沒有隨她去,但她很快在元軍的壓力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宮舜帝帝傳奇

傳說元順帝是宋恭帝的兒子。

有壹個傳說,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祭祀歷代皇帝時,總覺得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形象很像漢人,類似宋恭帝的趙獻昌。

後來,人們發現元順帝的母親曾去過西藏,逗留了幾個月,並向趙顯咨詢佛教法規。後來,皇帝誤招她入宮,不久她就懷孕了,也就是後來的元順帝。

後來,朱元璋讓元順帝住在沙漠裏,並沒有打算消滅他。

貢迪和尚

宋恭帝名叫趙顯,是宋度宗的第二個兒子,是傾城皇後所生,生於1271。在南宋動蕩之際,蒙古元朝強大的軍事壓力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南宋的生存。然而,在朝廷中,壹個昏庸的宰相掌權。他是皇帝的叔叔?如道。他為了自己,暗中封鎖了元軍進攻的消息,以至於襄陽城被圍困了六年,朝廷卻不知道。直到1273年襄陽城破,南宋已大開門戶,1274年,20萬元軍長驅直入,橫掃江南。而就在這時候,宋度宗死了,四歲的趙顯即位,也就是恭帝。因為他太年輕,謝太後被任命為皇位。這個時候?無法隱瞞秘密,被迫帶領13萬大軍與元軍作戰,結果壹敗塗地,後來在被貶弟子中被殺。南宋經過這壹仗,正規軍其實也就完蛋了。朝廷不得不向各地發出“喪詔”,號召天下各方迅速“奉王”出兵。時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舉信痛哭”,組織了壹萬人左右的軍隊,在臨安與張士傑會師。但畢竟實力相差甚遠,當時大量的大臣、官員都投降了元軍。元軍很快就殺到了臨安城下。作為政治威脅,元軍在常州進行了大屠殺,只剩下7個人活著。1276年,謝太後派文天祥到元軍大營議和。談判破裂後,眼見臨安實在守不住,只好投降元軍獻城。元軍總司令伯顏派董文炳去。

、呂、入城安撫百姓,禁止殺掠,封閉倉庫,並沒收宋廷?王冠、圭璧、禮儀儀式、圖畫和大量珍寶和文物。在趙嫻不到六歲的時候,她就莫名其妙地和母親、祖母等朝廷官員和朝廷人員壹起被發配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滅亡了。

趙顯到了北京,不久,忽必烈召見,封他為應國護國公。後妃和謝皇後都封爵了,基本上都很有地位。南宋不同於晉國。蒙古人對南宋沒有直接的仇恨。蒙古人滅了晉國之後,洪雁的宗室都被殺了,壹個也沒有留下。

但南宋趙及其親屬向元朝投降後,基本上無傷大雅。這從蒙宋戰爭開始以來,蒙古人不斷向南宋投降就可以看出來。有人說,正是蒙古人在這壹點上的仁慈,才使元順帝和他的宗室在100年後朱元璋起兵反抗元朝時,安全地回到了沙漠。

趙顯和母親雖然還在北京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但卻處處被人監視,時刻沒有空閑。此外,南部的局勢尚未穩定。文天祥拒絕降低人民幣。當他在談判中被扣留後,他又偷偷逃回江南,再次調兵反對袁。壹時間江南乃至中原群雄並起。元軍派40萬大軍鎮壓。兩年後,文天祥在廣東被元將軍張弘範抓獲。鑒於此人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忽必烈想把他降服,以安撫人心。張弘範和南宋前宰相劉被送去投降。第三次,北京的趙顯被叫去投降。文天祥看到八歲的“始皇帝”到來時是君臣,今天是階下囚。感受到這壹點,我痛哭流涕,跪在北方的地上,只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來”。趙顯看到這種情況,就“無語”了,呆在那裏,不知道該說什麽,但又不知道。後來元朝的宰相馬可波羅和忽必烈都無法降服文天祥。最終,他們不得不履行他的忠誠。

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坐月子生活壹定是枯燥單調的。而且趙顯被俘後,史料記載很少,只有壹些零碎。據記載,1282年,趙顯12歲,從北京被發配到商都開平居住六年。1288年,忽必烈“賜趙顯百錠鈔”。但是忽必烈汗

這個時候我已經不打算再養他們了,打算給他們找個“有前途”的職業。10天後,決定出來了。“趙顯,郢公爵,在圖凡學習佛教”,他的母親和皇後被命令成為壹個尼姑。壹對母子被元朝安排出家。從那以後,他們就分開了。

趙顯秀學佛的地方是圖凡,也就是西藏。此後,中國史書中沒有記載,但藏文資料中偶有蹤跡。趙顯19歲在西藏雍和宮出家,得到“和尊”稱號。從那以後,為了忘記昨天的傷心事,他專心學習藏語。果然,好事多磨就更不用說了,趙家的文化素養有了這個傳承。沒幾年,趙顯就在藏傳佛教領域聲名鵲起,成為壹名把漢文佛經翻譯成藏文的翻譯家,還擔任薩迦寺的總導演,成為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到處講學,潛心研究佛學,壹生。後來,他翻譯了《開導人的壹百種方法》和博大精深的《知正論》,並在扉頁上留下題詞,自稱是“成為達汗國王僧尼的僧人的法寶”,被西藏歷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名單。成為歷史奇跡。

後來有個傳說,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祭祀歷代皇帝的時候,總覺得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形象很像漢人,類似宋恭帝的趙獻昌。後來,人們發現元順帝的母親曾去過西藏,逗留了幾個月,並向趙顯咨詢佛教法規。後來陰錯陽錯。

可憐,皇帝招她入宮,不久她就懷孕了,也就是後來的元順帝。後來,朱元璋讓元順帝住在沙漠裏,並沒有打算消滅他。

關於宋恭帝招賢的結局,漢文版《佛祖歷代誌集》中有壹句:“知止三年四月,我給阿英公爵聯禮,死於河西,命眾僧研究經學,收集經書。”有人認為:“英宗至知止第三年,英國公被授死於河西。”但也有人認為“施於應國公”是壹個獨立的詞,不是被施。

死亡的意義。至少從文字上,妳看不出宋恭帝是突然去世的,其背後的“給儒生寫信、取經”是朝廷的禮遇。無論如何,在元英宗統治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1323年,宋恭帝結束了他的喇嘛生涯和長達47年的囚犯生活,這壹年他54歲。算下來,他定居西藏35年,期間從未踏足中原和江南的故鄉!

三十五年的春夏秋冬,在混合著雪水甘甜和黃油清香的土石廟裏,在星月經過的誦經日程裏,故國的回憶會不會偶爾湧上心頭?是不是和李後主憑欄小樓“故國不忍月夜回首”時壹樣淒涼?是否像祖先宋徽宗·趙霽在五國城獨自覆蓋冰雪的朦朧記憶?當年被禁錮在李後主的宋太宗,可曾料到他的後代會有這個家?壹個在北海風化,壹個在西藏念經?除非...李後主的蓄意行為?在高山上的雍和宮裏,席地而坐的和尚知道西湖的荷葉和臨安的梅花。妳知道油燈下是哪座廟嗎?搬珠的母親真的是被青藏高原的寒風吹走的嗎?

註1:詳見《南宋年輕皇帝趙顯遺考》。

註2:趙的“賢”不是“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