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鹿筋簡介

古籍中的鹿筋簡介

《全國中草藥匯編》:鹿筋拼音名LùJīn來源為鹿四肢的筋。將鹿四肢割下,除去肌肉和骨骼,保留蹄部,以便鑒別。性味淡、微鹹,溫。功能主治祛風濕,強筋骨。用於風濕關節痛,手足無力,腓腸肌痙攣。用法用量2~5錢。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鹿筋出處出自《唐本草》拼音名LùJīn英文名DeerSinew,SikaSinew,RedDeerSinew,來源藥材基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肌腱。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ervusnipponTemminck2.Cervus.elaphusLinnaeus采收和儲藏:殺鹿後,取四肢,抽出鹿筋,保留蹄部,洗凈,鮮用或陰幹。原形態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足跡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檢疫站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壹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 *** ,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十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壹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壹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

詳見百科詞條:鹿筋 [ 最後修訂於2009/12/8 0:30:05 ***1543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