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藏象理論(壹)

中醫藏象理論(壹)

我是壹名中醫:李文龍。前五節,我給大家介紹了中醫的整體性。為什麽用那麽多章節來講中醫的整體性?因為在我看來,中醫不僅僅是壹種治病的方法,更是壹種極具實用價值的哲學思維。中醫講的是治全身,治壹處,所以了解中醫的第壹步是了解中醫的整體性,這壹點很重要。如果這壹節講不通,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然後從第六節開始,逐步介紹壹些中醫的具體知識。在這壹節,我們來看看中醫的藏象理論。

什麽是藏象理論?從字面上來說,臟是指內臟,而不是內部,那麽如何理解“象”呢?形象指的是外貌。什麽的樣子?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在體外以各種表象反映出來。這樣看來,藏象理論就是研究人體臟腑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同時,在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到,中醫並不像很多人知道的那樣只是“望、聞、問、感”,而是有很多醫學理論知識,包括壹些解剖學知識。

藏象學說所指的任何臟腑,都不僅僅是西醫的壹個器官或生理解剖系統。人體的五臟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中心的,六腑與五臟相配合。氣血津液是臟腑功能發揮的物質基礎,五臟、四肢、筋骨、七竅、二陰通過經絡系統連接成壹個有機整體。

臟腑與臟腑,臟腑與腑,腑與腑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制約。它還認為,人與自然保持統壹,五季(春、夏、長夏、秋、冬)與五臟相連,四季的陰陽盛衰與人體的陰陽盛衰相對應,所以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藏象學說不僅要研究這些臟腑的位置、形態、生理、病理,還要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臟腑與氣血、精氣、津液的關系,臟腑與人的情緒的關系,可見該學說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

藏象理論廣泛應用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方劑、預防等領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的醫生非常聰明。它們是基於長期實踐的解剖學知識。當然,當時的解剖學知識還是非常有限和淺薄的。但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中國古代這些非常睿智的醫學家,從體外的各種體征推斷臟腑的生理功能,研究病理變化,運用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思維方式進行類比推理和綜合分析,逐漸形成了藏象學說。

藏象理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內經》。這也說明在《內經》時代,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將解剖學知識引入醫學領域,許多記載人體臟器位置、形狀、大小的數據都非常接近現代解剖學,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些文字記載的發現,在壹定程度上顛覆了古代中醫的壹些固有認識。而且古代醫家在長期的生活和醫療實踐中,對臟腑的功能活動以及臟腑與身體器官的關系的認識已經超出了解剖學的範疇。

在生活實踐上,人吃多了,腹部就會飽滿,於是認識到胃主谷,脾主運化,有分解水谷的作用;人在感到寒冷時,會出現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癥狀,從而將肺與苔聯系起來,通鼻,寒氣侵入,從苔影響肺,就會出現這些癥狀。這清楚地表明,人體內臟和其他組織器官雖然各有分工,但有內在聯系。為了更清楚地解釋五臟的特點和臟腑之間的關系,用五行學說來解釋。壹方面五行屬於五臟,另壹方面用五行生克規律解釋了臟腑之間的生化制約,使臟腑象理論更加系統化、理論化。

《難經》在《內經》的基礎上,進壹步完善了對臟腑解剖形態和功能的認識,首次提出了“左腎右命門”的觀點,促進了後世對命門的認識和爭鳴。《中藏經》以脈證為中心,描述五臟寒熱虛實,判斷證序,形成了系統的臟腑辨證理論。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耀》將五臟、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方(東、南、中、西、北)和五行中的五體(筋、脈、肉、皮、髓)囊括其中,闡釋了臟腑與自然的整體關系。

宋代著名兒科醫生錢乙以五臟為綱,結合五臟(三焦除外),進行辨證分析。他認為五臟的特點是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勞、肺主喘、腎主虛,並將五臟的共同癥狀概括為疾病。立法和藥物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晉代李東垣根據臟腑寒熱虛實分析病機,辨證施治,從補虛、瀉實、溫涼、清熱等方面提出常用方劑,進壹步補充了臟腑辨證,突出了脾胃在病機中的重要性。

清代葉提出了養胃陰的理論和方藥,補充和發展了的脾胃內傷學說。他認為治療疾病首先要明確臟腑,解剖身體。他對傳統理論提出了質疑,比如他否定了“心主思維”的理論,認為“腦波記憶在腦而不在心”。

經過歷代醫家的長期探索和實踐,藏象理論逐漸成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內容之壹。

藏象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人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壹體,與自然保持統壹。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心、肝、脾、肺、腎為中心,每個器官都配有相應的腑臟,如:心配小腸,肝配膽囊,脾配胃,肺配大腸,腎配膀胱。其他身體器官和四肢與五臟相關。氣血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與五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人的精神情感活動稱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五誌”(喜、怒、思、悲、恐),屬於五臟,但這絕不是機械的劃分,而是有內在依據的。情緒作為人體功能活動的表現,是以五臟的精氣為基礎的。臟氣失調會引起情緒異常,情緒異常也會影響臟腑功能。

五臟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不瀉”,即藏精不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化而不藏”,即接受和傳播水谷,排出糟粕。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屬於五臟,以此類推,肝屬於木。同理推導出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藏象的陰陽五行格局絕不是壹個思辨的理論,而是被歷代醫家反復實踐所證明,具有科學內涵。

藏象理論貫穿於中醫的各個領域,成功地指導了中醫的實踐。就診斷而言,了解病位,分清病的屬性和虛的關鍵是分析和總結疾病的外在表現和臟腑的相關情況。比如眼睛的腫痛,多是因為肝火過旺,因為“肝始明目”,肝火過旺會導致眼睛紅腫疼痛。這是從“象”來認識臟腑及其功能活動的虛實,闡明疾病的癥結所在。

就治療而言,五臟主要負責藏精,癥狀往往是精氣不足,如心氣不足、腎精虧損。常用滋補方法,而六腑主要負責接收過剩和傳播水谷。疾病多為傳變異常所致,如食積於胃,熱積於大腸,常采用通法,故有“六腑傳變”之說。由此可見藏象理論在指導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

藏象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部分,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但是,從其基本特征和歷史條件來看,它總是建立在直接觀察和經驗材料積累的基礎上。因此,從客觀評價的角度來看,理論相對簡單,對人體各種生理現象和病理過程的內在聯系和內在規律的認識有待加深。

近30年來,許多中外醫學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探索藏象,在藏象理論的多渠道研究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例如,關於脾與植物神經系統的關系,有研究表明,脾虛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高,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應激能力低下。也有研究表明,脾與免疫功能和內分泌系統有關。這些研究對促進藏象理論的發展和進壹步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