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八四)臨證談半夏瀉心湯

高建忠.讀方用方筆記(八四)臨證談半夏瀉心湯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暑39):胡,不饑,不食,不便,此屬胃病,乃暑熱傷氣所致。味變酸濁,熱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無據也。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幹姜,加杏仁,枳實。

半夏瀉心湯是可以加杏仁的。加杏仁是做什麽呢?當代有壹部分醫者說,其實杏仁治療胃病,效果很好。半夏瀉心湯加杏仁,胃降可以帶動肺降,肝升可以帶動脾升或者反過來說,肺降可以帶動胃降,脾升可以帶動肝升。肺胃是降的,肝脾是升的。

臨床上有壹部分咳嗽病人,可以從中焦治,或者主要從中焦治,有時候,就可以用半夏瀉心湯加杏仁,或者用半夏瀉心湯加細辛,五味子,這是有效的。半夏瀉心湯加枳實,臨床上也是用得很多的。或者是半夏瀉心湯合枳術丸。

吳鞠通《溫病條辨》:三九,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幹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半夏瀉心湯去幹甘草加枳實杏仁方(苦辛寒法)

半夏壹兩,黃連二錢,黃芩三錢,枳實二錢,杏仁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虛者得納人參二錢,大棗三枚。

不饑不便,而有濁痰,心下痞滿,濕熱互結而阻中焦氣分。故以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杏仁開肺與大腸之氣痹。暑中熱甚故去幹姜。非傷寒誤下之虛痞,故去人參,甘草、大棗,且畏其助濕作滿也。

吳鞠通在這裏,半夏用量很大,用到壹兩,杏仁用了三錢。我們把治療傷寒雜病的半夏瀉心湯移用於治療溫病,經常會把幹姜去掉,用的機會很少。如果要用到姜,要嘛是姜汁或者是生姜。這也是葉天士和吳鞠通經常加減的壹個手法。

溫病和傷寒誤下的虛痞不壹樣,溫病的濕熱痞經常是不需要補虛的,並且,補虛藥經常會助中焦的濕熱,也就是助濕作滿,因此,葉天士,吳鞠通筆下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溫病的濕熱痞,經常是去人參,甘草,大棗的。

杏仁,我們經常會把它理解為宣降肺氣,而肺與大腸相表裏,杏仁同時可以宣暢大腸的氣逆,半夏瀉心湯治療痞證是需要大腸腑氣通暢的。從這個角度,半夏瀉心湯用杏仁,可以和肺完全相連,也可以和大腸的氣機相連。

在《臨證指南醫案》裏面專門有壹個篇章《肺痹》,在我們臨床上對肺痹註意得少,經常碰到,也許不明白不認識。

在半夏瀉心湯裏面把幹姜去掉,加枳實,這是葉天士和吳鞠通慣用的手法,那就變成了半夏,枳實開氣分之濕結,黃連,黃芩開氣分之熱結。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暑42):張,舌白罩灰黑,胸脘痞悶,潮熱嘔惡,煩渴,汗出,自利。伏暑內發,三焦均受,然清理中上為要。

杏仁,滑石,黃芩,半夏,厚樸,橘紅,黃連,郁金,通草。

濕熱病,在臨床上治起來有點不好治,我們治療單純的寒病,單純的熱病,單純的寒熱錯雜病,單純的虛證,單純的實證都是相對成熟的。而對於濕熱病證,壹方面,可能我們立法方藥離成熟有壹定的距離,再壹方面,濕熱病證要比寒熱病證治起來要慢,要難。再壹方面,我們現在臨床上,濕熱病證,由於環境的問題,生活習慣的問題,體質的問題,濕熱病證越來越多。於是,要求我們醫生在治療濕熱病變這壹病證上持續提高。

我們來看葉天士(暑42)這個病人,假如真有這麽壹個病人坐在我們跟前,所表現出來的癥狀與這個病人的癥狀壹模壹樣的時候,有可能會真的把我們難住,感覺怎麽治都有點覺得不合適。葉天士開了杏仁,滑石,黃芩,半夏厚樸橘紅,黃連,郁金,通草。我們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雖然葉天士開出來了,我們還是看不懂。我們看《臨證指南醫案》經常會有這種感覺。

有壹部分《臨證指南醫案》裏面的醫案,我們會越看越興奮,覺得葉天士用經方怎麽會用得那麽漂亮,有壹部分,怎麽看怎麽不著邊際,怎麽看也看不懂,就像這個醫案,我們就輕易明白不了。我們來看吳鞠通對這處醫案是怎麽解讀的。

吳鞠通《溫病條辨》:四二,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悶,潮熱嘔惡,煩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

?杏仁滑石湯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錢) 滑石(三錢) 黃芩(三錢) 桔紅(壹錢五分) 黃連(壹錢) 郁金(二錢) 通草(壹錢)厚樸(二錢) 半夏(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看這種癥狀表現,我們如果真的說單純從寒熱去考慮,沒有用,或者我們從經方試著拿六經辯證入手,試著拿經方去治療,我們入不了手。

我們看吳鞠通的的杏仁滑石湯方,我們還是不明白。我們來看吳鞠通的解讀。

舌白胸痞,自利嘔惡,濕為之也。潮熱煩渴,汗出溺短,熱為之也。熱處濕中,濕蘊生熱,濕熱交混,非偏寒偏熱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氣,由肺而達膀胱以利濕,厚樸苦溫而瀉濕滿,芩、連清裏而止濕熱之利,郁金芳香走竅而開閉結,桔、半強胃而宣濕化痰以止嘔惡,俾三焦混處之邪,各得分解矣。?

吳鞠通的這個解讀是很到位的,以杏仁、滑石,通草,宣肺氣,通淋利濕,厚樸瀉濕滿,黃芩黃連清裏熱,郁金清心開竅,桔紅和半夏化痰止嘔。吳鞠通把這個方解解得太漂亮的了,但是,我們知道的人太少了,會用的醫生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