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明是什麽節日?

清明是什麽節日?

清明節又稱掃墓節、鬼節、鬼節,與7月15日的中元節、10月15日的下元節壹起,稱為三明節,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根據陽歷,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古稱踏青)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在古代也被稱為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壹壹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節氣。在中國古代,清明分為三個階段:“壹個階段是桐花開始開花的時候;第二,田鼠變成了鵪鶉;我等彩虹的時候會見到妳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白泡桐先開花,然後在樹蔭下快樂的田鼠消失,全部回到地下洞穴,然後雨後的天空才能看到彩虹。因為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的氣溫、降雨和物候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來安排農業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鬥指乙,清明風將至。”據《百歲問》“此時萬物生長幹凈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壹到,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所以農業上有句話叫“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種樹種樹,不如清明”。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但是,清明作為壹個節日,不同於純節氣。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和季節順序的象征,而節日則包含壹定的習俗和活動,具有壹定的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的節日。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大多數漢族人和壹些少數民族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食物、酒、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給親人的墳墓獻上食物,然後將紙錢焚燒,為墳墓培植新土,折幾根綠樹枝插在墳前,然後磕頭拜拜,最後吃喝完畢,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問當地人哪裏買酒省心?牧童指著杏花村。”寫清明節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和悼念死去親人的習俗仍然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