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鮑波。com:
古籍中的假書通常分為三類:第壹類是商家為牟利而偽造的古籍版本;第二類是作者假借古人名義寫的書;第三類是以前的收藏者和作家的錯版。
古籍不僅具有學術研究價值,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尤其是藏家的珍視,因為流傳時間長,如今已不多見,導致市場價格不斷上漲。由於暴利的刺激,壹些商人見錢眼開就忘義,用各種造假手段造假,以假亂真。由於各種假版本的出現,給古籍鑒定增加了許多人為障礙。當然,從另壹個角度來說,也可以促進鑒定人和偽造者鬥智鬥勇的能力。
壹、打假目的:鑒別仿冒品,首先要了解打假的目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分析、比較、鑒別。制作古籍贗品主要有三個目的。
1.商家偽造的目的是為了獲利。只要有利可圖,他們就可以采取各種手段偽造各種版本年份、作者姓名、收藏者姓名、題跋、印章等方面價值不高的古籍。
2.有些作者假借古人之名寫書,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書籍的權威性和神秘性,或者出於某種原因不想透露姓名。所以這類古籍,大多只有名家名作是假的,更沒有偽造的。
3.收藏家和目錄學家在版本上犯錯誤,大多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和視力不好。所以,對於這類描述性的書籍,只能假參考,不應盲目相信。
二、造假的方法很多,鑒定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註意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1.紙是舊的:紙是文字的載體。沒有紙,就沒有書。所以,判斷古籍的真偽,首先要看紙張是否陳舊。所以,要做古書的仿制品,紙壹定要做舊。舊紙有兩種:壹種是“染紙”,包括用糖色,或用栗子燒開水,或用栗子殼燒開水,或用茶葉,或用赭石-藤黃水將紙染黃,或用煙把水熏黃,為的是讓紙看起來舊壹些;第二種是用“舊紙新印”。如果造假者有古紙,可以把內容印在古紙上,裝訂成“古書”。這種造假手段較少,但很難從紙面上區分出來。
2.偽造的序言和後記:在壹些重復印刷的版本中,除了原書的序言和後記外,還增加新的序言和後記,說明重印的原因,序言和後記後還寫上姓名、年、月。這些都表明了書籍的真正時代。偽造者往往將不利於其偽造的序跋剪掉,或者更改其年代,還有壹些偽造的序跋有利於其偽造。
3.偽造卡記錄:保留舊卡記錄,翻出復制卡記錄,或翻出或塗改復制卡記錄的年齡。
4.偽造名人題字和隱藏印章。
5.剪目錄:將原目錄剪去壹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道整本書有多少卷,使殘本作為整本書。
6.用描述性的書:有些描述性的書是錯誤的,造假者故意以此為依據來賣假貨。總之,造假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時只有壹兩種,有時也可能是多種方法的組合。在實際鑒定中,鑒定人員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相關資料,對被鑒定的圖書進行全面的檢查,註意去偽存真,才能做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