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原文寫於《大篆》。
分析:
1.《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有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65,438+065,438+0首,又稱“三百首”。先秦叫《詩》,或者整數叫《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
《詩經》作者的構成很復雜,地域也很廣。除了周朝音樂官員制作的音樂歌曲,以及官員和學者贈送的音樂歌曲之外,還有許多最初在民間流傳的民歌。關於這些民謠是如何來到宮廷的,眾說紛紜。漢代有學者認為,周朝派專門的詩人收集民歌,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還有壹種說法:這些民謠是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收集的。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這些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
《詩經》的主要集大成者尹吉甫被尊為中國詩歌之祖。他輔佐了周朝的三代皇帝。
關於漢代《詩經》的編纂,有三種意見:孔子刪詩、君王集詩、周代太師編詩。
《詩經》全面展現了中國周朝(西周、東周、東周春秋)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由盛到衰的歷史面貌。
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經典在秦朝都被焚毀。但由於《詩經》易記,為士人所熟悉,故流傳於漢代。
2.風格:
壹般來說,漢字的書寫形式分為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大類,每壹類又可以細分。現在社會都在關註第六種文風——馬體。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兩大類。大篆主要指甲骨文、鐘鼎文和商周六國的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統壹六國(前221年)後,命李斯等人以秦篆為藍本統壹六國文字後,向全國發行的簡化隸書,流行於秦漢時期。
隸書自西漢以後從秦到三國都在使用,漢代也很流行,篆書很少。(因為篆書筆畫復雜,寫起來比較麻煩。)
草書包括曹彰和曹金,各有影響和流派。草書早期由隸書演變而來,取名“曹彰”,比隸書簡單。相傳曹彰是漢元時期黃門陵巡史所創。後期演變為“今草”,相傳為漢代張芝從改來。
行書是在楷書(如楷書、隸書、篆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草書或簡化體,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常見的書寫形式。壹般認為,行書始於漢末(為潁川人劉德盛所創),盛於東晉。
楷書是“真書”、“隸書”或“楷書”。古稱“凱裏”或“錦裏”,最初是西漢時期的百姓制作的。它被認為是壹部優雅得不能再優雅的作品,有很多隸書的痕跡。楷書由隸書(包括隸書)演變而來,始於東漢,壹直流行至今。
馬體,又名馬舒、馬舒體、體,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創造的壹種新書體。2009年,馬體被中國書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命名為“馬史書法”,被納入現代書譜。2010,10年2月3日,經專家論證,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批準,正式命名為“馬書法”,被稱為“第六書法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