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壹。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壹,《山海經》為述圖之書。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壹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也正因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實的順序不同。《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禹貢》是《尚書》(壹作《書經》,簡稱《書》)中的壹篇。漢馬融說:“上古有虞氏之書,故曰尚書。”①唐孔穎達說:“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尚書》是中國現存史書中最古者,系上古歷史文件和政史論文的匯編,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壹。《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後來儒家補充進去的,《禹貢》篇者,歷代學者壹般設為貢賦之法。其說導源於是書“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漢孔安國就“任土作貢”釋作“禹制九州貢法”。後之學者註釋大致類此。竊謂貢考,功也,以記禹導山浚川,敷土作貢之功。是篇既以浚川——治水為主,而貢賦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個短句1193字中,直接間接說貢賦者不過57句299字,所占比重較小),如此理解似更為合情順理。
地理價值最大的地理著作。前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開創了結集的壹派①,後者則開創了征實的壹派。稍後,大約成書於戰閏之季的《穆天子傳》,是中國遊記的開山作,也是先秦獨具特色的地理之著。上述三書可視為中國地理學發展的雛型和濫筋,因以我們做為本章講授的重點。此外,淌有壹些裁籍含有壹些地理篇章抑或具有地理價值,主要者如《周禮·職方氏》、《爾雅·釋地》、《管子.地員、度地、地圖》氓也應簡扼說到。
《禹貢》的體裁屬於地誌。是篇遲於《山經》,早於《漢書·地理誌》,是先秦最富於科學性的地理記載。有人說:“禹貢壹書,古今地理誌之祖者。”此不無道理。它和《山經》有些地方相像,諸如題材也是托古於夏禹治水的神話傳說;其分區標準,打破當時邦國割據、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壹統思想著眼(這自與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傳》、《國語》以及《詩經》、《國風》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貢》利用了戰國時期發達的地理學知識,超脫了《山經》極原始的地理概念,揚棄了神話成分而專就人類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來講;擺脫了《山經》確認四方為溝說,而已知惟東方是海,超過了《山經》東西南北中“五方”的極原始樸素的區劃,代之以實際得多的“九州”的區劃。因此,我們可以說,產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山經》,是中國地理著作最古的開山之作;產生於戰國中期的《禹貢》,運用戰國時期迅速發展的地理學知識,則突破原始的幻想階段,以征實為目的,尚實地考察,比《山經》又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可以說,《山經》作者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率先開了結集的壹派,《禹貢》作者則“青出於蘭”開了征實的壹派。《禹貢》對後世地理學發展的影響,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學者李振裕說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書無數百家, 莫有越《禹貢》之範圍者。” 《水經註》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中國古代較完整的壹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中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壹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水經註》全面而系統的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壹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註》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境內壹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水經註》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洛陽伽藍記》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記載北魏首都洛陽佛寺興衰的地方誌,***五卷,作者是東魏陽(或作楊、羊) (音眩)之,北平郡(今中國中部河北盧龍)人。
東魏遷都鄴城之後,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陽,看見當地遭受東、西魏戰爭破壞後,滿目創痍,壹副破敗景象,感慨極深,所以寫了這本書,回憶魏孝文帝元宏遷都後,洛陽的繁榮昌盛。由於他反對佛教,認為貴族的施舍浪費,以及國家對佛教的扶植影響了賦役收入和兵源,所以書中對寺院的華麗和貴族的奢華進行了大量譏刺。
此書按照城內、城東、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為綱,兼顧所在裏巷、方位以至名勝古跡,同時敘述相關事跡。從書中可以了解孝文帝遷洛陽到爾朱氏之亂,四十年間洛陽的故事和臺省坊市的分布,甚至於外商來洛陽居住和各國的風土人情、道裏遠近書中都有所涉獵。內容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價值極高。其中,第五卷收錄的宋雲《家紀》、慧生《行記》、《道榮傳》,詳細記載了宋雲去天竺的情況,成為現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貴史料。此書的文學價值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