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書法家的故事

書法家的故事

草聖”張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壹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壹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壹壹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沈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壹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壹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麽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壹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壹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裏,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壹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壹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壹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征觀看,並征求魏征的意見說:“妳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壹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妳怎麽不說話?”魏征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妳直言無妨,朕恕妳無罪。”這時魏征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壹般無二,其余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壹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麽“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壹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壹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壹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並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壹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壹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壹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看著他壹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書法怎麽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有壹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壹點。

據說王羲之有壹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壹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麽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壹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後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現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裏。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後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為壹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註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後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有壹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後,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並當場寫了壹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壹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麽叫“飛白書”呢?妳們聽完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壹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閱歷。這壹天,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壹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墻。他就站在壹邊看了起來。

壹開始,他不過是為了消磨壹下時光。可看著看著,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壹掃帚下去,墻上出現了壹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墻面又不太光滑,所以壹掃帚下去,白道裏仍有些地方露出墻皮來。采邕壹看,眼前不由壹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壹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墻壹樣,讓黑筆道裏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壹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裏,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著工匠刷墻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壹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壹點兒也不氣餒,壹次又壹次的嘗試。他終於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並成為“飛白書”。直到今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取而代之宋代有四大書法家最為有名,即蘇、黃、米、蔡四家。蘇是蘇軾,即蘇東坡;黃是黃庭堅;米是米芾;這都無可非議。可“蔡”呢?有人說是蔡京,也有人說是蔡襄,到底是誰呢?其說不壹。

最通常的說法是,本來這個蔡是蔡京,人們雖然承認他的書法造詣,可特別憎惡他的人品,所以人們不願意承認他的書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間,他為了排除異己,把司馬光等人稱作“奸黨”,並親自寫碑文,寫上他們的“罪狀”,刻成碑立在全國。當時有許多石匠拒絕刻這個碑,結果都被坎頭處死。等到蔡京壹死,人們馬上把那座“元佑黨人碑”砸個粉碎。人們還把他和當時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極壞,人們怎能容忍他在“四大書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開除了。可“蘇黃米蔡”又說順口了,就讓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於學習先人精華,又特別刻苦努力,書法很有特色。所以人們認為他應該排在“四家”之首,不應該受蔡京的連累排在最後。

蔡襄不僅書法造詣很高,而且人品極好。他在朝為官時,敢於直言,連壹些權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時,修建了後來非常著名的洛陽橋,又修建了七裏的林蔭大道,為當地人民所歡迎。

由此看來,人品比書品更重要,如果壹個人只會寫好字,不會做好事,人民壹定要垂棄他,即使在書壇上也不會給他留下壹個小小的地位。

智永和尚的“退筆冢”

隋唐時代的著名書法家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據說他曾住在永欣寺樓上,刻苦學書三十年。他身邊備有壹個大竹簍,將寫禿的筆扔進竹簍裏,整整裝滿了五簍,後來將禿筆取來埋在壹起,稱為“退筆冢”。經他親手臨寫的《千字文》有八百多本,分別散在江南各寺廟裏。“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智永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每天來求他寫字的人絡繹不絕,把他家的門限都踏穿了,於是用鐵皮包上,被人稱為“鐵門限”古人說:“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不正是智永和尚的寫照嗎?

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麽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裏存放有幾間屋。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裏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壹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於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贊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