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正邪相爭,即機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奮起與致病邪氣進行鬥爭所發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變化。這種盛衰變化不僅關系著病機與病證的虛實狀態,而且直接影響著病勢的發展與轉歸。
事實上,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正氣與邪氣這兩種力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正邪雙方在其鬥爭的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力量對比的消長盛衰變化,且具有壹定的規律可以遵循。壹般來說,正氣增長而旺盛,則邪氣必然消退而衰減;邪氣增長而亢盛,則正氣必然虛損而衰弱。而且,由於邪正的盛衰消長,患病機體隨即可表現為虛、實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及證候反映。[如圖所示]
邪正盛衰與病機的虛實變化
虛實的基本病機
《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與實,是指兩種不同的病理狀態而言。
1. 實的病機
概念:所謂實,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壹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的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臟腑機能亢進,或是邪氣雖盛而機體正氣未衰,尚能積極與邪氣抗爭,故正邪相搏,鬥爭劇烈,反應明顯,在臨床上可出現壹系列病理性反應比較劇烈的有余的證候表現。
形成:多由外感六*病邪侵襲,或由於痰、食、水、血等滯留於體內所致。
表現:常見於外感病證的初期和中期,或慢性病之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泛濫、瘀血內阻等病證。臨床可見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癥。
2. 虛的病機
概念:所謂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壹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人體生理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氣不足與邪氣抗爭,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應,在臨床上多出現壹系列虛弱不足或衰退的證候表現。
形成:多由素體虛弱,或慢性病耗損,以致精氣消耗;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因素耗傷人體氣、血、津液或陽氣、陰精等所致。
表現:虛的病機、病證,常見於疾病後期及多種慢性病證,臨床可見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細弱無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