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中的君子國是作者李汝珍追求、向往的理想社會,是他塑造出來的壹個心目中的“烏托邦”。在這片和平安寧的樂土上,人心向善,好讓不爭,互敬互諒,講信修禮。這裏不僅有和諧的社會制度,良好的社會風氣,而且有勤謹儉樸的官吏和開明禮賢的國君。吳氏二兄弟對於“天朝世俗之事”的直率批評深刻尖銳地揭露了從古至今壹直存在的壹些社會問題和不良風氣,以君子國的“禮樂之邦”,“惟善是寶”和現實世界的諸多社會問題形成鮮明對比,嘲諷之意甚明。
《鏡花緣》是壹部具有社會批判內容的遊戲之作,作者既對現實的弊病具有高度的敏感,卻又把他的不滿化為諧趣,同時在賣弄博學的智力遊戲中求得心理平衡。
《鏡花緣》最有價值的是前半部分寫唐敖等人遊歷海外的四十回。作者在描寫這些海外國度時,雖多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點滴記載為依據,但主要還是馳騁奇思異想,幻設情景,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而通過幻想性的虛構情節,作者表達了他對許多現實問題的看法。在這裏,我想以最先出現的君子國為例,淺論壹下其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君子國的素材出於《山海經》。《山海經》敘東海諸國是從東南陬到東北陬,次第展開。依照《山海經》的方位,君子國在大人國之北,林之洋壹行應當先到大人國再到君子國。但作者先寫君子國,看來是為了突出這壹海外大邦的地位,壹開始就樹起“禮樂之邦”的榜樣。
作者把唐敖遊歷海外遇到的第壹個國家定為君子國,用第十壹、第十二兩回來寫君子國,把君子國當作“禮樂之邦”來描寫,其城門上寫著“惟善是寶”四個大字,可以說是想要借壹些想象出來的“海外奇談”,想借吳氏兄弟之口來譏評中國的不良社會習慣,提出壹些長期存在沒有得到解決的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在現代社會有些甚至也是存在的。從而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雖然這個理想很虛幻,很不現實,也不可能實現,但是用來批判爾虞我詐的醜惡現實,不斷警醒人們要有善心善行善德卻還是有點效果的。
作者用第十壹回整回寫了君子國的商業貿易倫理問題。君子國的國人無論什麽人,都是壹派文氣。唐敖等壹路行來,盡見“耕者讓畔,行者讓路”的光景,“士庶人等,無論貧貴富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作者截取了壹路上看到的三個場景片段來作為君子國人好讓不爭的例證。壹個是隸卒買物,買者嫌貨高價賤,硬要擡價,而賣者卻執意不肯。壹個是小軍買物,賣主嫌給的錢多,只要壹半價錢。第三個是農人買物,賣主嫌他付的銀子成色太高了,請他扣去。如此爭來爭去買方圖的多給錢少要貨,賣方圖的少要錢多給貨,立場完全顛倒。如果說讓畔讓路還在人之常情之中的話,那麽這樣的做生意可說人世所無,而且也不合實際,有點脫離現實了。但是作者偏偏如此安排,通過這種極度誇張的情節把君子國的“好讓不爭”,“恭而有禮”表達得淋漓盡致,推向頂點極致。而且,有意味的是唐敖壹入君子國遇到的那位老翁卻是既不知好讓不爭的緣故,也不懂國何以稱作“君子”,如此謙謙君子,原來既不是後天教育感化的結果,也不是因為受到法律的約束,而純粹是出自人的本性,壹生下來就如此,我想這也許就是君子國的人之所以被稱為君子的根本原因吧。
在第十二回,君子國宰相吳氏兄弟提出了十壹個存在於天朝的社會問題。壹是殯葬時看風水選擇陰地的迷信問題。認為禍福不在選擇的風水的好壞,而在於平時的行善積德。二是生子女後在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的時候大擺慶賀筵席,鋪張浪費,殺害生靈的問題。認為子女是上天賜的生靈,為了子女的降生而屠殺許多生靈,花許多浪費,是造孽而不是積福。三是送子女入空門,舍身佛家的問題。認為“此教固無害於人,第為數過多,不獨陰陽有失配合之正,亦生出無窮淫奔之事”,人們應該向那些送子女入空門的父母剴切勸喻,這樣才能陰陽相和,社會安定。四是濫相爭訟,唆訟者騙人謀利問題。認為“爭訟壹事,任妳百般強橫,萬種機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於己”世人應該明曉此中含義,***臻美俗。五是市井小人為了獲得利益,屠宰耕牛的問題。認為仁人君子應該為了五谷,為了善報而戒吃牛肉,這比吃齋勝過百倍。六是宴客的時候肴饌過多,奢侈浪費現象嚴重的問題。認為後世宴客時應遵循《五簋論》中的宴客之道:世俗宴會不可過奢,菜以五樣為度,不豐不儉,酌乎其中。七是三姑六婆售奸庭帷,敗壞門風的問題。認為明哲君子應該“洞察其奸,於家中婦女不時正言規勸,以三姑六婆視為寇仇,諸事預為防範,毋許入門”這樣才能減少三姑六婆的惡行對婦女造成的傷害。八是後母百般荼毒前妻子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