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月祭什麽意思

月祭什麽意思

月祭是古代帝王每月對祖廟的祭祀。

《禮記·祭法》:“王立七廟?皆月祭之。”《漢書·韋玄成傳》:“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新唐書·彭景直傳》:“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廟,皆朔加薦,以象生時朔食,號月祭。”

其實,中秋節最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祭月典禮。根據中國古籍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帝王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典禮,以祈願五谷豐登。古人認為,如果沒有月亮賜予露水,沒有月亮圓缺以計農時,就不可能豐收。北京有名的建築月壇就是明朝(1368-1644)皇家祭月的場所。

中秋節演變為賞月活動是從七世紀唐朝時候開始的。傳說,多才多藝、風流倜儻的皇帝唐明皇很喜歡賞月,有壹年八月十五日,唐明皇望著明月突然心血來潮,想要到月亮上遊歷壹番,便憑借仙術來到月亮上,在壹座寫著“廣寒宮”的宮殿前,有壹群仙女隨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唐明皇看得如癡如醉。

回到人間後,他把在月宮聽到的音樂譜成優美動聽的《霓裳羽衣曲》,成為傳世之作。如此風雅的故事壹經傳播,民間也紛紛效仿,月圓之時歡聚壹堂,***賞人間美景。久而久之,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賞月節日。

由於秋季是農民收獲的季節,所以對於農民來說,中秋節實際是“秋收節”,農人們在這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王公貴族、文人書生則將中秋節視為浪漫的節日,他們宴請歌舞,吟詩作對,以明月抒情寄懷。不論顯貴豪門,還是民間百姓,都以賞月為快事。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的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