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名人故事的手抄報資料
對於名人的故事,大家愛了解多少?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是關於歷史名人故事的手抄報資料,壹起看看吧!
篇1:歷史名人故事
張仲景,名機,男,漢族,約公元150年生,河南南陽人,東漢朝代的孝廉學歷,漢靈帝時曾任正地市級的長沙太守。
張仲景被後世譽為“醫聖”,他醫術高超,利用勤學苦練得到的本領,醫好了很多患有疑難雜癥的病人;他醫德高尚,看到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為廣大老百姓治病;他醫道高明,寫出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提出辨證論治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聖。”
社會關系
張仲景出生在東漢末期壹個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知識分子出身的官員。他從小就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立誌長大後做壹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公元161年,11歲的張仲景拜同郡的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伯祖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他性格沈穩,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因而張伯祖很受百姓的尊重。跟張仲景壹同學醫的,還有壹個比他年長的同鄉何頤,他對張仲景刻苦鉆研醫學的精神十分欽佩。他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壹定能成為有名的醫生。醫聖神奇的治病故事
破迷信治精神病
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
有壹天,他遇見壹個婦女,壹會兒哭壹會兒笑,總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屬聽信巫婆的欺騙,以為這是“鬼怪纏身”,要請巫婆為她“驅邪”。張仲景觀察了病人的氣色和病態,又詢問了病人的有關情況,然後對病人家屬說:“她根本不是什麽鬼怪纏身,而是‘熱血入室’,是受了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真正的鬼怪是那些可惡的巫婆,她們是‘活鬼’,千萬不能讓她們纏住病人,否則病人會有性命危險。”在征得病人家屬同意後,他研究了治療方法,為病人紮了幾針。幾天後,那婦女的病慢慢好起來。張仲景又為她治療了壹段時間就痊愈了。從此,壹些窮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醫的鬼話,而是找張仲景治病。最早使用肛門栓劑通便法
壹次,有個病人大便幹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壹種便秘癥。當時碰到便秘,壹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是這個病人身體很虛弱,如果服用瀉藥,他會經受不住。但不用瀉藥,大便不通,熱邪無法排除。怎麽辦呢?張仲景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做壹種新的嘗試:他取來壹些蜂蜜並將它煎幹,捏成細細的長條,制成“藥錠”,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藥錠”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幹結的大便被溶開,壹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這就是我國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門栓劑通便法。
人工呼吸首創者
還有壹次,張仲景外出,見許多人圍著壹個躺在地上的人嘆息,有幾個婦女在悲慘地啼哭。他壹打聽,知道那人因家裏窮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殺,被人們發現救下來時已經不能動彈了。張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時間不太長,便趕緊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過棉被為他保暖。同時叫了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蹲在那人的旁邊,壹面按摩胸部,壹面拿起雙臂,壹起壹落地進行活動。張仲景自己則叉開雙腳,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隨著手臂壹起壹落的動作,壹松壹壓。不到壹個小時,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張仲景關照大家不要停止動作,繼續做下去。又過了壹會兒,那人終於清醒過來。這就是現在急救中廣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坐堂醫生的由來
盡管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但由於他父親曾在朝廷做過官,所以對他謀得壹官半職很是看重。張仲景不願違背父命,因此在公元188年漢靈帝時,取得孝廉學歷,進入官場。公元196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觸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於是張仲景想了壹個辦法,擇定每月初壹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地仔細為群眾診治。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告訴老百姓這壹消息。他的舉動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震動,老百姓無不拍手相慶。
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裏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用來紀念張仲景。
自公元196年漢獻帝開始,戰亂繁頻,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有三分之二死於瘟疫,其中又有十分之七是死於傷寒病。
張仲景痛定思痛,他決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傷寒病。從此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古代醫書,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廣泛借鑒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臨床診斷經驗,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
這時候,東漢王朝四分五裂,張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難回。公元205年,他到嶺南隱居,開始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到公元210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傷寒雜病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公元219年與世長辭,終年69歲。晉武帝司馬炎統壹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河南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篇2:歷史名人故事20世紀上葉的舊中國,人力車夫作為下層社會的壹部分飽受歧視和壓迫,甚至有大學教授說:“如果詩歌描寫車夫,就是下流詩歌。”但魯迅就在這個時候寫下了震撼心靈的《壹件小事》。發表於1919年底的這篇小說,讓人們感受到了高尚人格的力量:我這時突然感到壹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
這篇小說或許有虛構的成分,而實際上,魯迅和車夫之間,曾發生過不少尋常而感人的故事。據魯迅日記記載:
1913年2月8日,“上午赴部,車夫誤地上所置橡皮水管,有似巡警者及常服者三數人突來亂擊之,季世人性都如野狗,可嘆!”。魯迅痛感世道不公,人性扭曲,弱肉強食,無理可講,其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1915年5月2日,“車夫衣敝,與壹元”。
1916年5月17日,“下午自部歸,券夾落車中,車夫以還,與之壹元”。
1923年3月25日,“黎明往孔廟執事。歸途墜車,落二齒”。此事在日記裏述焉不詳,但在《從胡須說到牙齒》壹文中卻有補憶:“天氣很冷,所以我穿著厚外套,帶了手套的手是插在衣袋裏的。那車夫,我相信他是因為瞌睡,胡塗……自己跌倒了,並將我從車上摔出。我手在袋裏,來不及抵按,結果便自然只好和地母接吻,以門牙為犧牲了。”魯迅言語間幽而默之,並無任何責怪之意。而且這種事情無獨有偶,1912年8月7日,“午歸寓途中車仆墮地,左手右膝微傷”。魯迅對此也僅是輕描淡寫而已。後來魯迅之所以對“墜車落齒”舊事重提,其實是為有關他缺齒的傳聞澄清事實,以回擊謠言和中傷。
20世紀20年代末,新興的交通工具有軌電車和公***汽車開始在國內發展,很多人力車夫陷於無以謀生的困境。於是北京數千車夫組織,上街搗毀電車,遭到當局的殘酷鎮壓,許多車夫慘遭殺戮。魯迅在1929年11月8日給章廷謙的信中憤慨地說:“近日之車夫大鬧,其實便是失業者大鬧,其流為土匪,只差時日矣。”
夏日的上海天氣炎熱,柏油馬路上如火烤壹般,人力車夫們嗓子焦渴,有時連話都說不出來。魯迅和內山完造商定,在內山書店的門前設壹茶桶,免費供給人力車夫等隨時飲用。此事在魯迅日記中亦有記載:1935年5月9日,“以茶葉壹囊交內山君,為施茶之用”。
周曄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寫了魯迅晚年的另壹件事:壹個寒冷的黃昏,北風呼嘯,周建人壹家三口去魯迅家串門。在離魯迅家不遠處,他們看到壹個黃包車夫坐在地上呻吟。原來他光著腳拉車,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了腳底,鮮血淋漓,傷痛難忍,無法回家。周建人問明情況,趕快跑到魯迅家裏,不壹會兒,就同魯迅壹起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壹個蹲著,壹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幹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魯迅還送給那個素不相識的車夫壹些錢,囑咐他在家多休養幾天,並且把余下的藥和繃帶給了他。
魯迅與車夫的這些事,對魯迅偉大的壹生來說,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魯迅對下層民眾樸素而深沈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