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壹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
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壹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壹。
端午節的來歷簡短50字
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辟邪,註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
端午習俗:
壹、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壹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二、賽龍舟。
是端午時節的重要習俗。古籍《荊楚歲時記》裏曾說:“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
屈原被讒流放,行吟大澤之畔,他的愛國之情無以自達,因而投身汨羅江。後世的人們崇敬他的忠義,同情他受的冤屈,以端午劃船競渡的方式來紀念他。《荊楚歲時記》成書於梁朝,和《續齊諧語》是同壹個時期,可見這壹習俗也已存在壹千多年了。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簡介
關於端午節跟屈原之間的故事,就不得提到壹件事,那就是屈原因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至於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的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南朝梁人吳均寫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跟宗檁寫的的《荊楚歲時記》當中。
《續齊諧記》關於屈原記載
屈原以五月五月投淚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以祭之。
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壹士人,白雲三閭大夫,謂曲日:“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恒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月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淚羅水之遺風。
《荊楚歲時記》關於屈原記載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壹自以為‘水車’,壹自以為‘水馬’。”
楚國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作為皇室子弟自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算是壹個遠近聞名的才子。少年時期就開始嶄露頭角,因此備受楚懷王信任,曾擔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務,掌管過內政外交大事,是聯齊抗秦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後來因為某些原因侵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不少貴族的排擠誹謗,最後落得壹個被三次流放的下場。被流放三次報國無門的屈原,在得知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瞬間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在5曰5號當天自沈於汨羅江。
端午節祭拜
當楚國人得知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後,不少人都過來打撈他的屍體,但最後都沒有撈到。大家擔心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就直接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裏,既起到防止魚蝦破壞他身體的作用,也能起到祭奠他的效果。因為屈原死於忠君愛國,所以才會在死後受到荊楚地區那麽多人的懷念,這才有了自發為他立祠祭祀的想法跟行為。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據說幾百年後,有人祭拜屈原的時候有壹人出現在江邊,告訴他大家這些年送來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吃了。如果有什麽東西要送,直接在送的東西外面塞些楝樹葉,再用五彩線纏上就可以了。因為這兩樣東西就是蛟龍最害怕,至於這個東西就是後來的粽子。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簡短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壹位老醫師則拿來壹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擴展資料: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參考資料:
端午節最著名的壹首詩
1、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唇》
3、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4、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5、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端午日》
6、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沈魄。——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7、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8、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9、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趙蕃《端午三首》
10、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張耒《端午》
11、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12、誰家兒***女,慶端陽。——舒_《小重山·端午》
13、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1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15、空惆悵,誰復吊沅湘。——舒_《小重山·端午》
16、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17、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壹分歌。——蘇軾《少年遊》
1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19、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20、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
21、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殷堯藩《同州端午》
22、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23、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24、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25、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沈魄。——吳文英《澡蘭香·淮安重午》
26、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蘇軾《浣溪沙·端午》
27、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8、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9、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3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杜甫《端午日賜衣》
31、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32、粽團桃柳,盈門***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秦觀《端午》
33、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慶端陽。——舒_《小重山·端午》
34、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李之儀《南鄉子·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