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
2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4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5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1 道可以說,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說他是無,因為他在天地創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3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
4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壹源。這種同壹,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第二章
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3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5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譯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為美,這就是醜了。都知道以善為善,這就是惡了。
2 有和無是相互依存的,難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長和短互為比較,高和下互為方向,聲響和回音相呼應,前邊與後邊相伴隨。
3 所以,聖人從事的事業,是排除壹切人為努力的事業;聖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壹切言語之外的教化。
4 他興起萬物卻不自以為大,生養而不據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卻永恒不滅。
第三章
1 不尚賢,使民不爭。
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3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4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
5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6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1 不崇尚賢能之輩,方能使世人停止爭鬥。
2 不看重珍奇財寶,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竊。
3 不誘發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靜安穩。
4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使他們心裏謙卑,腹裏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
5 人們常常處於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那麽,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
6 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1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2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3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3。
譯文
1 道,空虛無形,其大能卻無窮無盡,淵遠深奧啊,像是萬物的祖宗。
2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萬象的迷惑,和於妳生命的光中,認同妳塵土的本相,妳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他先於壹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1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也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在他眼裏,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間,不正像壹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3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第六章
1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2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1 幽悠無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遠的母體。
2 這個母體的門戶,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綿不絕,用之不盡。
第七章
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1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所以能長生。
2 同理,聖人把自己置於最後,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
3 這不正是由於他無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嗎?
第八章
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 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1 最高的善像水壹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 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於卑下;存心,寧靜深沈;交往,有誠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天下歸順;做事,大有能力;行動,合乎時宜。
4 唯有不爭不競,方能無過無失。
第九章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3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譯文
1 抓在手裏冒尖兒流,自滿自溢,不如罷了吧。
2 千錘百煉的鋒芒,也長不了的。
3 金玉滿堂,妳能守多久呢?
4 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1 載營魄抱壹,能無離乎?
2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4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5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7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1 誰能使靈魂與真道合壹,毫無離隙呢?
2 誰能使血氣變得柔順,像嬰兒壹樣呢?
3 誰能洗凈內心的雜念,透亮如明鏡呢?
4 愛民掌權,誰能舍己順道、無為而治呢?
5 運用心智,誰能因應天意、如雌隨雄呢?
6 明白通達,誰能超越人智、擺脫知識呢?
7 那創造並養育這個世界的,他創造養育並不強行占有,他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其能,他是萬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這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第十壹章
1 三十輻***壹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2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3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1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圓木有空的地方,才對車有用處(可行走)。
2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處(能容納)。
3 為房屋安窗戶,窗戶有空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取光亮)。
4 有形者對人們有利益,是由於無形者的功用啊。
第十二章
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打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2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1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變幻的音響使人耳朵發聾,豐腴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馳騁打獵令人心意狂蕩,珍奇財寶令人行為不軌。
2 所以聖人掌管萬民,是給他們內在的充實,不是給他們外在的愉悅。據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1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4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1 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2 為什麽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呢?寵是來自上面的,得到時吃驚,失去時也吃驚,所以說得寵和受辱都會內心不安。
3 為什麽說最大的禍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禍患之憂慮,是因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還有什麽禍患可憂慮呢?
4 所以,舍棄肉身性命去為天下的人,堪為普天下的寄托;舍棄肉身性命去愛天下的人,堪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十四章
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
2 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壹。
3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4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5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6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7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1 看見而不曉得,叫做“夷”;聽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
2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議,難究其竟,所以它們混而為壹。
3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
4 難以言說的無限延綿啊,又復歸於空虛無物。
5 他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
6 迎面看不見他的先頭,追蹤抓不著他的尾跡。
7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當今萬有,知道其由來始末,這便是大道的要領了。
第十五章
1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2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3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4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1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識。由於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2 其審慎好像冬天過江,謹守好像畏懼四鄰,恭敬嚴肅如同作客,流逸瀟灑如同化冰,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渾沌不清。
3 誰能沈澱混濁的,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的,使之徐徐復活呢?
4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雕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第十六章
1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2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3 歸根曰靜。
4 靜曰復命。
5 復命曰常5,
6 知常曰明。
7 不知常,妄作,兇。
8 知常容,容乃公,
9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10 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1 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壹,我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
2 萬物紛紜百態,都復歸其本根。
3 回到本根就叫平靜安息。
4 平靜安息便是復歸了真生命。
5 復歸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6 認識永恒便是光明。
7 不認識永恒,就會任意妄為,後果兇險。知常曰明。
8 認識了永恒,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
9 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
10 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第十七章
1 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壹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贊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
2 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須發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啊!
第十八章
1 大道廢,有仁義。
2 智慧出,有大偽。
3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1 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
2 智慧出來了,才有大偽詐。
3 六親不和,才大講孝慈。國家昏亂,才呼喚忠臣。
第十九章
1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2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3 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譯文
1 棄絕成功與智慧,對人民有百倍的好處。棄絕仁義的說教,人民就會復歸孝慈。棄絕技巧與功利,就不會有盜賊為患。
2 然而,用這三者作誡律是不夠的,壹定要讓人心有所歸屬才行,就是:認識生命的本根,持定存在的本原。
3 使自我越來越少,使欲望越來越淡。拒絕人間的學問,保持無憂無慮的心。
第二十章
1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3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兮若無所歸。
4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5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6 淡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7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
1 恭維與呵斥,相差有多遠?贊美與厭惡,區別在哪裏?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2 荒野啊,廣漠無際!眾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歡樂的舞臺。
3 唯獨我渾然無覺,好像不曾開化的樣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嬰兒還不知嘻笑的時候;疲憊沮喪,像是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人。
4 眾人都自得自滿流溢而出,唯獨我仿佛遺失了什麽。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腸啊!
5 世俗的人個個明明白白,唯獨我壹個昏昏然然。世俗的人個個斤斤計較,唯獨我壹個馬虎不清。
6 大水蕩蕩渺如海,高風習習行無蹤。眾人都有壹套本事,唯獨我又沒用又頑固。
7 我這樣與眾不同,是把吃喝母親,看得高於壹切啊!
第二十壹章
1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2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4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5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1 最高的道德形態,是徹底順從道。
2 道作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
3 在他的深遠幽暗中,有壹個精神存在著。這個精神至真至切,充滿了信實。
4 從古到今,他的名字從不消失,好叫人們看到萬物之父。
5 我怎麽曉得萬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來。
第二十二章
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2 是以聖人抱壹為天下式6。
3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4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5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1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窪的得充滿,將殘的得新生,缺乏的便獲得,富有的便迷惑。
2 所以,聖人與道合壹,做天下人認識上天的器具。
3 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4 正因為不爭不競,天下沒有能與之爭競的。
5 古人說“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話,豈是虛構的嗎?那確實得成全者,天下便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1 希言,自然。
2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3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4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5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
1 少說話,合乎自在本相。
2 狂風刮不了壹清晨,暴雨下不了壹整天。興起風雨的是誰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何況人呢?
3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認同道,有德的人就認同德,失喪的人就認同失喪。
4 認同道的人,道便悅納他;認同德的人,德便歡迎他;認同失喪的人,失喪便擁抱他。
5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1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2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3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4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1 翹著腳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
2 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聰明的是傻子。
3 自我誇耀的徒勞無功,自高自大的不能為首。
4 從道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像多余的飯,累贅的事,只會讓人厭惡。有道的人不會這樣的。
第二十五章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 可以為天地母。
4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5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6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壹焉。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
1 在產生天地之前,有壹個混然壹體的存在。
2 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
3 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4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
5 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致遠,至遠而回返。
6 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為大的,人是其中之壹。
7 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他自身為法度。
第二十六章
1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2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3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4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
1 重是輕的根基,靜是躁的主人。
2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時都帶著輜重。雖有榮華壯觀,他卻安然超脫。
3 然而有的大國君主,只重自身,輕慢天下,以致滅亡。
4 輕浮就會失根,驕躁就會失控。
第二十七章
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
2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3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4 是謂襲明。
5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6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
1 善於行走的不留蹤跡,善於言辭的沒有暇疵,善於計算的不用器具。
2 善於關門的不用門插,卻無人能開;善於捆綁的不用繩索,卻無人能解。
3 聖人就是這樣壹直善於拯救世人,無人被棄之不顧;壹直善於挽救萬物,無物被棄之不顧。
4 這就叫承襲、傳遞光明。
5 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資財。
6 如果不敬重老師,或者不愛惜其資財,那麽,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這是壹個至關重要的奧妙啊!
第二十八章
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2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3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4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5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6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7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8 故大智不割。
譯文
1 知道其雄偉強壯,卻甘守雌愛柔順,而成為天下的溪流。
2 作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與他同在,(使人)復歸於純潔的嬰兒。
3 知道其光明所在,卻甘守暗昧,而成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
4 作為世人認識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誠不移,(使人)復歸於無限的境界。
5 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
6 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恒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於存在的本原。
7 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為不同的器物。聖人使用他們,而成為掌權者。
8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渾然為壹、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2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3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4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1 想用人為的努力去贏得天下,我看達不到目的。
2 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
3 世間是這樣: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氣的,就有吹冷風的;有促其強盛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載的,就有顛覆的。
4 所以聖人擯棄壹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
第三十章
1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3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4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5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1 用道來行使主權的人,不靠武力而稱強天下。用武力總是有報應的。
2 軍隊進駐之地,荊棘便長出來;每逢大戰之後,兇年接著來到。
3 良善自會結果,無須強奪硬取。
4 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驕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強。
5 任何事物壹逞強示壯就會老朽,這不是出於道。不是出於道的,是早已註定要死亡了。
第三十壹章
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 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2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譯文
1 兵是不吉利的東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萬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適可而止,打勝了也不當成美事。以打勝仗為美事的人,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是絕不可能得誌於天下的。
2 所謂兵,是不吉利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時以左方為貴,戰時以右方為貴,因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兇喪。偏將軍在左邊,上將軍在右邊,就是以兇喪來看待戰事。殺人多了,就揮淚哀悼;打了勝仗,也像辦喪事壹樣。
第三十二章
1 道常無名。
2 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3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5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譯文
1 道,通常不顯露其名份。
2 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體,雖然精渺微小,天下卻沒有什麽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自動歸順。
3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4 宇宙壹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該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
5 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 知足者富。
4 強行者有誌。
5 不失其所者久。
6 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1 能識透別人,算有智慧;能識透自己,才有光明。
2 能戰勝別人,算有力量;能戰勝自己,才是真強。
3 知足的人富有。
4 攻克己身、順道而行的人有誌氣。
5 持守本相、不失不離的人可以長久。
6 肉身雖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長生。
第三十四章
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3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4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1 大道彌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
2 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
3 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4 由於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第三十五章
1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2 樂與餌,過客止。
3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
1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歸向他。普天下都歸向他,也不會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2 人間的美樂佳宴,使匆匆過客們沈溺不前。
3 大道出口成為話語,平淡無味,看起來不起眼,聽起來不入耳,用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1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 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2 柔弱勝剛強。
3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譯文
1 要收斂的,必先張馳壹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強壹下。要廢棄的,必先興起壹會兒。要奪取的,必先讓與壹點兒。這是微妙的亮光。
2 柔弱的勝於剛強的。
3 魚不能離開水(而上岸),國家的主權和勢能也無法(離開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三十七章 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2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4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
1 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壹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2 王侯若能持守他,就壹任萬物自己變化。
3 變化中有私欲發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住。在這個無以名狀的本原裏,欲望將斷絕。
4 欲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了。
第三十八章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3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1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
2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現什麽。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現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
5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的端倪了。
6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采摘了大道的壹點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於豐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於大道的樸實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此而取舍。
第三十九章
1 昔之得,壹者。
2 天得壹以清,地得壹以寧,神得壹以靈,谷得壹以盈,萬物得壹以生,侯王得壹以為天下貞。
3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4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
5 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1 古人所得的,是壹(唯壹者,原初者,化壹者,即道)。
2 天空得壹而清虛,大地得壹而安穩,神只得壹而顯靈,江河得壹而流水,萬物得壹而生長,王侯得壹而天下歸正。
3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虛,恐怕要裂開了;大地若不安穩,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顯靈,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幹枯了;萬物若不生長,恐怕要滅絕了;王侯 不能使天下歸正,恐怕要跌倒了。
4 貴是以賤為本體的,高是以低為基礎的。所以王侯都自稱孤家、寡人、不善。這不正是以賤為本體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