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流涯勝覽》,馬歡撰
馬歡信奉伊斯蘭教,通曉阿拉伯語。他參加鄭和船隊的第4,6,7次遠航,任翻譯官。根據該書卷首馬歡自序,似乎他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寫出初稿。後來,再補充後面的章節,書成於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書中記述了占城、逞羅、滿刺加、錫蘭、古裏、阿丹、忽魯漠斯等20國的地理歷史、制度、法律、工商貿易、物產和風土民情等。該書所書述樸實無華。經中外學者多人研究考證,壹致認為是研究鄭和的最重要古籍。
(二)《西洋番國誌》,鞏珍撰
鞏珍是南京人,士兵出身。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隨鄭和第7次下西洋,經歷20余國,回國後寫了該書。書中所述內容,基本與《流涯勝覽》相同。
(三)《星搓勝覽》,費信著
費信是江蘇昆山人,14歲從軍,隨鄭和第2,4,5次出使西洋。該書兩集,前集記述他親歷22國的見聞,後集則是他采輯其他書籍,如元代汪大淵的《島夷誌略》等的內容編寫。該書成於正統元年(公元1436 年)。
(四)《明實錄》
這是當時翰林院史官編寫的皇室年鑒記錄。其中《明成祖實錄》錄有約27條有關鄭和出使西洋的事跡。《明宣宗實錄》則錄有3條。這些記錄簡單粗糙,但錄有鄭和7次出使往返年月和在這期間諸衛府奉命建造和改造海船的數量,有的還指明是“備使西洋諸國”之用,頗有參考價值。
(五)《西洋朝貢典錄》,黃省曾著
書成於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該書是參考上列諸書及記有各條航線針路的《針位編》壹書編輯而成。該書附記地名亦多,是其特點。
(六)《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成書於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這是作者參考上列各書之間說詞而寫出的頗有影響的壹部神魔小說。寶船、戰船、坐船、馬船、船等五種船的名稱和大小尺度都是該書首先提出的。近代著名學者認為:“其書視太公封神、玄奘取經尤為荒誕,而筆意悠肆,則似過之,又當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則說該書所敘真人與神人雜陳,史實與幻想列”。書中荒謬、誇大之處不勝枚舉。盡管該書是“以嘉靖以後僑患殷,故作此書,寓思古傷今之意,抒優時感事之忱”,頗具愛國之情。但其所敘,不能作為史實依據。
(七)《武備誌》,茅元儀編
成書於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全書是壹部240卷的巨著,其中116,117卷附圖描述各種戰船的特點。書末還附有“自寶船廠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即現人稱:“鄭和航海圖”。原圖是壹長卷,書中分刊20雙頁和“過洋牽星圖”2雙頁。該圖上畫有鄭和航海的各條航線,每條航線均註有航向(羅盤針位)、航程(航行時間,更數)。“過洋牽星圖”則表示船在某地時測量特定天體(譬如北極星)距離水平面的高度(高度以“指”數計,即以手指直立高度為高度度量基本單位),以確定該處的地理“緯度”,即南北地理位置。
在“中國船文化論壇”的鄭和下西洋專題裏還有不少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