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其實寒溫是可以融匯貫通的:第壹,之所以會產生《傷寒論》以六經分證,溫病以衛氣營血及三焦分證,只是為了方便於指導臨床,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證候分類而已。其實二者分類的理論基礎,均出自中醫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學說等基礎理論;分類的客觀依據,均來源於臨床事實,故二者並無根本矛盾。第二,衛氣營血辨證是以病機為綱來作證候分類的,這固然是溫病學說首創,然衛、氣、營、血的病機卻並非溫病所獨有,《傷寒論》中同樣討論了這些病機;如果以營衛來分類太陽主證,則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兩者相對而言,前者偏重於衛分,後者偏重於營分,這與桑菊飲證偏重於衛分、銀翹散偏重於營分有些相類;只是病因有寒熱之分而已。
寒溫融通的難點在於對表證以及對營分的認識方面同中有異。所以,妳如果真想解決妳這個中醫學術的“大問題”,第壹,必須對表證是什麽有更深的認識。第二,加深對營分病的認識,如傷寒桂枝湯營衛不和是表證,為什麽溫病的營分證又是裏證?
另外,正如上位同道回答者所說,理論研究壹定要能落實到臨床運用,不然則失去了理論研究的價值。
二、妳解釋的內容涉及到了寒溫之爭(所謂的傷寒派和溫病派的鬥爭)的問題。
答:
爭論是人類的天性,其所帶來的結果,對時代而言總體無疑會產生推動作用,但對個人而言,只有理性的、知識全面的人才能在爭論中分清真理,而讓自己得到發展,否則只能是固步自封。所以,當妳看到不管是中西醫之爭,西醫內部的理論之爭,中醫內部的理論之爭,甚至其他的,如武術派別之間的爭鬥時,壹定要明白自己有沒有素質去分辨出其中的真理,不要盲從附和。以上是我面對任何學術爭論時總的觀點。
具體到寒溫之爭,這不是壹下可以清楚說明的。有這方面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妳如果要想清楚地知道,可以找來研究。但如果妳只是想了解,而不是想知道,只是想看看,而不是想研究,我覺得妳就不要鉆入這種“大問題”。因為妳會因此而體會到懂得越多,才發現不懂得更多。這樣,妳就再也自大不起來了。當然更重要的是,妳看問題就能更全面了。所以,中庸者,正是因為知識淵博看問題全面而不“偏”,這是壹種因所知很多而明白所不知更多的基礎上造就的壹種看問題全面而不偏的性格,
雖然寒溫之爭的具體的內容我不可能壹兩句話說明白,但妳只要抓住”理論指導臨床,臨床發展理論“這個原則去做,壹定能在爭論之中辨清是否,找到真理。
三、妳解釋的內容還包括了“六經愈解時的問題”“衛氣和愈解時”“和扶陽是什麽”的理論問題。
1、六經病愈解時。
答:這個問題是個有臨床意義的問題。在很早就有傷寒論的註家提出這個條文可以發展為“六經得旺時而愈,六經得旺時而劇”,說的是到了各經的旺時,就會有兩種可能,壹種是癥狀痊愈,壹種是癥狀加劇。所以,根據病人癥狀加重和緩解的規律,就能給疾病的病位診斷提供壹種時間依據。比如,發熱總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間加重,這也只能說是病位在太陽,但病因是什麽,還是要通過其他癥狀分析的。何況,時間診斷病位也只是病位診斷方法的壹種。
另外,六經旺時和十二經旺時,就我的臨床經驗,前者在外感以發熱為主的疾病上診斷價值更高,後者則在雜病中的診斷價值更好。
2、“衛氣和六經愈解時”、“扶陽”
答:妳在問題上有壹系列的理論命題和推導。命題有三個:壹、衛氣對六經病愈起決定作用;二、衛氣是陽氣;三、扶陽就是溫補陽氣。
看妳的字面意思,我個人覺得妳對以上三個命題應該采取的是完全贊同的態度,但似乎缺乏壹些深入的思考。以我現有的知識,我對以上三個命題的總體觀分別是:
壹、衛氣是否對六經病愈起決定作用,我不清楚,但六經病愈解時的對臨床診斷的幫助,我是在臨床上運用的(上面已說)。
二、衛氣是否是陽氣。和妳說的壹樣,我認為衛氣是屬於陽氣的壹種。但這句話裏面是有很深的學問的。這個學問就是“分類學”。如果不懂“分類學”,學中醫就會很容易陷入“陰陽”的理論中不能自拔,而難以做到理論聯系臨床,從此圍著陰陽說壹大堆,而到了臨床則無從下手。
其實分類每個人每天都在下意識運用,只是自己不清楚罷了。比如妳會在超市看到食品和日用品的分類貨架,妳會把蘋果歸屬於水果,把茄子歸屬於蔬菜,所以分類其實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壹種重要方法。當今學科中分類得比交完善的就只有生物學。醫學的分類還是比較落後的,雖然落後,但每壹次的分類改變,都代表著以疾病更深入的認識,如從慢性腎炎中分出腎病綜合征。所以,更合理的、完善的分類代表著人類對世間混雜的萬物的認識更深入。
但我們也要知道,分類總是人為的,總是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如(去下病房,今晚接著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