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後漢時期以前,有關本草學的著作除了《神農本草經》和《桐君采藥錄》二書外,據《吳普本草》佚文所引可以考知者尚有數家本草學專書,其中包括:《黃帝(本草)》(按,此書原名全稱不詳,今暫附以“本草”二字,下同)、《岐伯(本草)》、《雷公(藥對)》、《扁鵲(本草)》、《醫和(本草)》和《李當之(本草)》6種。惟在這些古本草學的佚文中只能看到個別藥物性味和有毒、無毒的文字,如果將這部分內容與《桐君》佚文加以對照,除了記述相同者,頗有些差異之處。這種在古代早期的多種本草著作中的論述互有差異的情況,也可以在唐代初期成書的《新修本草》壹書孔誌約序文中明確地看出。孔序的原文是:“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君)、《雷(公)》眾記,頗或蹖駁。”(“蹖駁”壹辭,義為雜亂,不壹致)不難看出,唐代時期所能見到的《神農本草經》與《桐君采藥錄》、《雷公(藥對)》等古代早期藥學著作相互間已經具有不少明顯差異。現將《桐君采藥錄》與其他古代早期本草學著作的差異之處據《證類本草》中的現存佚文,分別對照比較如下。
與《神農(本草)》比較
莽草——《桐君》:苦,有毒。《神農》:辛。
狼牙——《桐君》:鹹。《神農》:苦。
落(絡)石——《桐君》:甘,無毒。《神農》:苦。
虎掌——《桐君》:辛,有毒。《神農》:無毒。
與《黃帝(本草)》比較
牡丹——《桐君》:苦,無毒。《黃帝》:苦,有毒。
巴豆——《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
狼牙——《桐君》:鹹。《黃帝》:苦。
貫眾——《桐君》:苦,(壹經):甘,有毒。《黃帝》:鹹、酸(按:“壹經”系指《桐君》之別本)。
與《岐伯(本草)》比較
丹參——《桐君》:苦。《岐伯》:鹹
玄參——《桐君》:苦。《岐伯》:鹹。
芍藥——《桐君》:甘。《岐伯》:鹹。
牡丹——《桐君》:苦。《岐伯》:辛。
與《扁鵲(本草)》比較
班貓(斑蝥)——《桐君》:有毒。《扁鵲》:有大毒。
石膽——《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
與《雷公(藥對)》比較
落(絡)石——《桐君》:甘。《雷公》:苦。
芍藥——《桐君》:甘。《雷公》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