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宋代文化鼎盛,宋代雕版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代的學者,尤其是藏書家,對宋代的雕版非常推崇,所以明代的出版界經常翻印宋代的雕版。但這些明代仿宋版為了方便和降低成本,往往只刻“皮廓”二字,而不刻味道濃厚的宋體字。
最後形成了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靖安《文獻通考》序中規定:“此後刻書時,凡體稱宋體字,楷書稱軟文”。“宋體”之名由此而來。
簡介:
南宋以前,人們在文化交流活動中使用書法。很多流傳至今的古代書法經典,大多是書信。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發展,大量佛經進入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滿足佛教信徒的需求,人們不得不提高抄寫佛經的速度,由此產生了壹種滿足快速抄寫需求的書體——抄經。
在唐朝,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用的字體主要是抄經。到了宋代,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雕版印刷真的迎來了壹個“黃金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活字印刷術剛剛發明出來,還沒有廣泛應用——印了很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