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青海歷史上人口遷徙和多民族雜居等因,青海方言中既保留了壹些古語詞匯,如“黑來”(昨天)、“央 及”(請人幫忙)、“主腰”(棉襖)、“花泛”(靈活)、“型口”(乞丐)、“頭勾”(牲畜)、“扁食”(餃子)、“年思”(去年)、“孽障”(可憐)、“增死扒命”(很吃力)等。又保留了壹些吳越方言,如“機溜”(敏捷、機靈)、“懊躁”(煩惱)、“勤謹”(勤快)、“眼熱”(羨慕、眼紅)、“面色”(臉色)、“松活”(毛筆)、“虛話”(假話)、“對過”(對面)、“水滾了”(水開了)等。同時還有大量的藏語借詞譯音,如“囊瑪”(內部)、“卡碼”(恰到好處)、“阿臥”(哥哥)、“阿咪”(爺爺)、“沒拉寧”(沒本事)、“杠趟”(步行)、“骨叉”(兀鷲)等。
少數民族語借詞
青海的語言除漢語外,還有藏語、蒙古語、土族語、撒拉語。漢語青海話在多語言環境中吸收了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許多成分,與漢語其他方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有壹定差異。借詞受語言習慣、語言意識和思維模式的影響與制約,使原詞的讀音、詞義產生偏移或轉化。借詞的讀法遷就母語的語音,給每壹個借詞以壹定的聲調(安多藏語、蒙古語、土族語和撒拉語等,都沒有聲調),原詞義也可能發生某些變化,如使原詞義概括範圍縮小、擴大和轉化等,從而使借詞基本具有了漢語的“資格”而被認可。 青海方言中的程度副詞“糊塗”
漢語青海方言,屬於中原官話秦隴片的壹支。從現狀看,青海是壹個擁有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個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省份,而歷史上少數民族活動壹直占主導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間文化上的相互影響、語言上的互相交融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表現在語法和語匯方面,青海方言個性突出,呈現出許多既明顯不同於其他西北方言,又區別於普通話的特點。僅以青海方言裏表示程度的副詞“糊塗”而言,就是十分突出的壹例。它在青海方言口頭語言中使用十分普遍,而且使用頻率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