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是從古時候就傳承下來了的習俗。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壹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壹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裏加入微量雄黃,是不會純飲的。
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並灑墻壁問,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即使小劑量服用,也會對肝臟造成傷害。所以,壹般不建議直接飲用雄黃酒。
2、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傳說,東海龍王的五公主佳婢下凡到人間,與凡人致中和相愛。因生活維難五公文提出要釀造壹種既健身又治病的酒,致中和感到為難。五公文讓致中和按她的方法釀造,並按壹定的比例投放中藥。
在投放中藥時,五公主唱出壹首歌:“壹味當歸補心血,去瘀化濕用妾黃。甘松醒脾能除惡,散滯和胃廣木香。薄荷性涼清頭目,木瓜舒絡精神爽。獨活山楂鎮濕邪,風寒頑痹屈能張。五加樹皮有奇香,滋補肝腎筋骨壯,調和諸藥添甘草,桂枝玉竹不能忘。湊足地支十二數,增增減減皆妙方。”原來這歌中含有十二種中藥,便是五加皮酒的配方。五公主為了避嫌,將酒取名“致中和五加皮酒”。據秦漢時期的〈申農本草經〉載,“魯定公母單服五加皮酒,以致不死”。
3、菖蒲酒
端午節飲用的最多的另壹種酒就是菖蒲酒了,菖蒲酒是用菖蒲、艾葉泡制而成,在宋代,菖蒲被視為“辟邪之物”,因此後來端午節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
早在先秦時期,《神農本草經》、《周禮》等古籍中,就有關於菖蒲藥用價值的記載。以菖蒲浸酒,在明代最為盛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風,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菖蒲酒產於山西垣曲,是壹種配制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藥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藥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藥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後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45度,糖度為12度。
4、黃酒
從科學的角度,雄黃酒需要謹慎對待,而黃酒則有益於人體健康。黃酒其實是種米酒,與白酒不同的是,黃酒沒有經過蒸餾,酒精含量低於20%,不同種類的黃酒顏色亦呈現出不同的米色、黃褐色或紅棕色。
中醫上,黃酒可以做藥用,生飲對心跳過快、厭食、煩躁等有療效;熱飲可以緩解血淤、缺奶、風濕性關節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熱著喝是有利身體健康的,燙過之後會揮發掉壹些酒裏的有害物質。黃酒加話梅,養陰美容的作用顯著,還能潤肺護肝,緩解酒精對肝臟的傷害。黃酒加桂圓、荔枝、紅棗同煮能緩解月經不調、貧血、遺精和腹瀉。
端午節為什麽喝雄黃酒
防毒蟲和時疫。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在遠古時代,五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日是惡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沒,時疫頻發,雄黃有解毒的作用,為了防時疫古人每年端午都會要喝雄黃酒,而且據說端午節喝過雄黃酒之後壹整年毒蟲都不敢近身。
端午節喝雄黃酒好嗎
有壹定毒副作用,建議少量飲用。
雄黃酒的主要成分是雄黃和黃酒,雄黃的主要構成是硫化砷,砷劇毒,可以提煉出砒霜,所以,雄黃本身是具有壹定的毒性,飲用不當很容易引起身體傷害,所以,現在不推崇飲雄黃酒了。
端午節喝多少雄黃酒好
喝壹口即可。所謂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端午節的時候正是壹家團聚的時刻,而喝酒是為了助興,壹般都是小酌,喝雄黃酒只是起壹個應節的作用,壹般都只是喝壹口,然後相互聊天、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