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為什麽《尚書》在十三經中爭議最大?
《尚書》是十三經中唯壹經文本身今古文摻雜的書,其他的經,
比如《詩經》,毛詩屬於古文,三家詩屬於今文,這都是解釋經的傳,而毛詩和三家詩所用的《詩經》本身並沒有多大區別;
再比如《春秋》,《春秋左氏傳》屬於古文,《公羊傳》和《谷梁傳》屬於今文,但是這三部傳所用的經本身也基本相同。
而《尚書》經文本身就是今古文混雜。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東晉梅賾所獻的本子,其中有東漢伏生所傳的28篇,還有古文尚書25篇,普遍人們認為這25篇是偽造的,但是其中的今文28篇是否就是伏生所傳,也未可知。且篇數還有多種版本,有的把壹篇文章分成兩篇,就算兩篇(《堯典》分為《堯典》和《舜典》;《盤庚》分為上中下三篇等等)所以特別紛亂復雜。
總結壹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經文”本身充滿爭議。
於此相對的例子,比如《儀禮》為今文經學所傳古禮;《周禮》屬於古文經學,歷史上雖然也多有互相攻擊,但至少對經文本身無甚異議。
二、讀《尚書》能學到什麽?
對於普通人來說,讀壹遍《尚書》可以至少得到以下知識:
1、了解三代時期的主要歷史人物和事件,比如堯舜禪讓、大禹治水、五行的內容、武王伐紂等等吧,不勝枚舉,這對於豐富歷史知識還是有很大幫助的。
2、了解壹些中國古代的專題內容,比如:
《禹貢》中可以學到九州的來歷和壹些地理常識;
《洪範》中有關於“五行”的內容,應該也是比較早的記載“五行”內容的專著;
《呂刑》中關於古代法律和刑罰的內容;
等等。
3、文學。
《尚書》中有很多文辭優美的地方,值得記憶和背誦,比如第壹篇《堯典》開頭: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三、應該選什麽書籍來讀呢?
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今譯系列都可以的。
最後想說壹點,對於普通讀者,完全不用過於關註今古文經學的爭論,也不用過多的關註於《尚書》中哪些篇目是偽造的,因為即使有壹些的確是偽書,但是對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非常大的,最為經典的就是《大禹謨》被公認為是偽書,但其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壹,允執厥中。”卻深深的影響了中國近壹千年左右的歷史和文化,具體可以參見下面關於“什麽是“虞廷十六字””那篇我寫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