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河之水從哪來?

黃河之水從哪來?

壹、詩人李白認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壹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二、專家的多年考證,“她”來自“三江源”。

三江源:從空中遙望地球,中國西部那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為中國內陸豎起了壹道天然屏障,它遮擋住了沙,遮擋住了幹旱。溫和濕潤的江南水鄉才會有今天如此綺麗的風光。

喜馬拉雅山孕育了中國三條大河:長江、黃河和瀾滄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瀾滄江流經 中國緬甸、老撾、泰國等6個國家,也被譽為東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們的初始流出之地,億萬斯年的流動便是從這裏出發,流向中華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這個地區被稱為三江源,位於青海省南部,總面積為31.6萬平方公裏,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積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裏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無人區。

在這個地區,長江的水量占到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的水量占到黃河總水量的49%,而瀾滄江則占了全瀾滄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來自青藏高原,並且來自三江源地區。

正是這樣壹個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難以言說的神秘、蒼涼。

三江源之正說

不可思議的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關於江源何處的記載重新趨於混亂,甚至出現謬誤。1946年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5800公裏,為我國第壹巨川。”這本書還告訴讀者,黃河源出巴顏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壹山”,“長江、黃河是姊妹河”之說,並載入中小學地理課本。

以揚子江指代長江是完全錯誤的,此種用法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日暮途窮,什麽關口也把不住了,外國輪船長驅直入,但均得從吳淞入口,首先要經過的是鎮江、揚州壹帶的河段,史稱揚子江,外國輪船船長和水手們便把中國長江更名,以揚子江取代了。長江英文的舊譯名便是“揚子江”。說中國人中的壹部分有洋奴哲學或崇洋媚外,實在不冤枉,民國時期的中國水利部門實際上已經認同洋人之說,以揚子江之名取代長江了。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才為長江正名,還長江以“長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國家兩次組織江源考察隊深入江源實地勘察後發現:長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與昆侖山之間,有大大小小幾十條河流,較大的為楚瑪爾河、沱沱河、當曲。根據“河源惟遠”的原則,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兩支,東支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東支較西支略長,長江的正源頭應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各拉丹東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點點滴滴,便是長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壹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時還宣布,長江全長不是過去說的5800公裏而是6300公裏,為世界第三長河。

那麽,黃河的源頭在何處?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的河源考察隊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此說存在了20多年,但爭議不斷。1978年夏天的又壹次考察中,發現有三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紮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長,流域面積700平方公裏,長約30公裏。因此,卡日曲才是黃河正源。

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有平靜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湧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黃河的源頭之水。

充滿誘惑的瀾滄江的源頭,到底隱藏在哪裏?

1999年6月,中國科學探險學會18位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踏上了尋找江源的旅程。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處,湖沼密布,通過對紮那曲、紮阿曲的實測對比,認為紮阿曲應是瀾滄江正源。

人類幾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河流。人類最初的發祥地都選取在壹些大河流域並不是種偶然。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壹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在中國,黃河和長江則被稱為母親河。人類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敬仰,也從未間斷過對江河之源的探尋。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對人的生理是壹個考驗,同樣對熱氣球燃燒氣量技術也是壹次挑戰。2004年中央電視臺《三江源》攝制組為了更好地拍攝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極高海拔5200米處放飛熱氣球。而熱氣球由於受青藏高原獨特氣流的影響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飄來飄去無法降落,最終因燃料燒盡,摔落在山上。攝制組成員受到重傷,探索三條大江源頭的道路付出沈重代價。尋找那發源於地球之顛、生命成長極端困難的江河發源地,有著我們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們無法想象的艱難。

長江之源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中就有關於長江源頭的說法,盡管全文僅1100余字,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被歷代研究地理的學者尊為先祖。其中“導山”和“導水”章節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這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壹部全國區域誌。但地理常識告訴我們,嘉陵江只是長江的壹條支流,它從重慶匯入長江。但在幾千年前的古中國,是誰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與長江源頭聯系起來?又是誰得出“岷山導江”這樣壹個結論呢?今天,這些已經無從考證。《尚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尚書》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聖不可侵犯,因而沒有人敢於公開質疑“岷山導江”這壹錯誤的結論,以至很長時間以來都在誤導後來者。

相反,長江真正的幹流金沙江卻被認為是支流。這個觀點在現在看來是明顯錯誤的。因為,自古以來,判定壹條江河的源頭、或者正源的標準,都是以這條河的水流量、河的長度來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顯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長也要比岷江長,為什麽我們的祖先在論及江源時舍金沙江之遠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過兩種解釋:壹曰,班固或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對這兩條江進行過實地考察,而只是從民間傳說以及古籍記載得出相關結論;這個推論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即使在擁有現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這兩條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艱辛,而在古代,沒有道路、也沒有交通工具,要進行實地考察更是難上加難;二曰,大禹在中國具有近乎神聖的影響力,大禹的論斷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酈道元當然不可能擺脫此種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據中國山脈大勢與江河源流的關系,斷定黃河發源於昆侖之北,長江發源於昆侖之南。他糾正了“岷山導江”說,從而確認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

康熙年間,1704年,為編制全國地圖,康熙皇帝派人探測青藏地區。不過,因交通險阻,氣候惡劣,他們都無法進入江源深處實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闊”的描述,把長江源頭地區的布曲、尕爾曲、當曲或楚瑪爾河等支流都當做長江源頭。這壹次,雖然沒有真正確定長江的源頭,但是,至少人們對源頭區域已經有了較直觀的了解。

1718年,第壹本中國地圖集《皇輿全圖》由康熙組織人員繪制完成,其中分別為黃河、長江繪制了河源圖、江源圖。

黃河之源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記載是在《山海經》中,書中記載:“昆侖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說黃河的水來自於壹個叫“昆侖”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侖”之說。

到了唐代,李白壹句“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令河出昆侖的說法更加廣為流傳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給後人開了壹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壹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再次解釋黃河。

那麽黃河之水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

唐貞觀9年,吐谷渾乘中原戰亂,不時騷擾內地。唐太宗派大將李靖、侯君集率兵出擊,曾到“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觀覽河源”。這裏的柏海是指今紮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書雖說他們觀河源,其實還是沒有真正到達河源。不過這是中原地區到達河源地區的最早記錄,這比過去的認識大大前進了壹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統壹中國後,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壹個都城,為此,忽必烈派招討使都實於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黃河源。他們幾乎跨越了大半個中國,最後,都實壹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間的星宿海是黃河流經兩山夾峙間的開闊川地,沒有波浪沒有濤聲,是人跡罕至的草灘上的水泡子,嫻靜如處子,大小不壹,星羅棋布,壹到晚上月光瀉地,星光閃爍之下,這草灘上的水泡子也晃著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離開河源不遠了,但星宿海卻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源頭。

1704年,康熙還派人對黃河源頭進行訪查。訪查人員越過紮陵湖、鄂陵湖後,到達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萬億,眾山環之”的文字記載,以及壹幅星宿海地形圖,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結論,將星宿海作為黃河的源頭。

1782年,黃河再次決堤,河南壹帶出現洪災。乾隆皇帝繼康熙之後,對黃河源頭耿耿於懷,派出壹名叫阿彌達的侍衛前往青海探尋黃河源頭。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之後又西行300裏,到了巴顏喀拉山北邊,認為那是黃河的源頭。應該說阿彌達已經走得很遠了,牽掛黃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說是心懷憂患、目光遠大了。

瀾滄江之源

瀾滄江是壹條國際河流,在國外,它也被稱為湄公河、湄南河,意為“眾水之母”。不管是茶馬古道,還是柬埔寨的吳哥文化,都是依據瀾滄江而生存和發展的。從古至今,無數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瀾滄江流域,但是卻很少有遊客留下歷史記錄,只有兩個奇人在瀾滄江畔留下了遊歷的蹤跡。

第壹位留下記錄的,是來自歐洲的異鄉人———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壹個將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人,他在遊記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記載了我國40多處城市,對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情況作了詳細描述。因此,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的人出現了,他就是中國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從20歲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而走得最遠、費時最長、遊記文章寫得最多最精彩的,是瀾滄江、金沙江及周邊地區,但是,他對瀾滄江本身卻幾乎沒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態度。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壹個地方:三江源區域。也許,他因此而錯過了壹個重大發現的機會。

回答者: hxylzm - 經理 四級 7-31 22:08

修改答復: hxylzm,您要修改的答復如下: 積分規則 關閉

壹、詩人李白認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壹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二、專家的多年考證,“她”來自“三江源”。

三江源:從空中遙望地球,中國西部那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為中國內陸豎起了壹道天然屏障,它遮擋住了沙,遮擋住了幹旱。溫和濕潤的江南水鄉才會有今天如此綺麗的風光。

喜馬拉雅山孕育了中國三條大河:長江、黃河和瀾滄江。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瀾滄江流經 中國緬甸、老撾、泰國等6個國家,也被譽為東方多瑙河。

青藏高原是她們的初始流出之地,億萬斯年的流動便是從這裏出發,流向中華大地,孕育生命故事的。這個地區被稱為三江源,位於青海省南部,總面積為31.6萬平方公裏,占青海全省土地面積的43.88%,平均海拔4800米。每平方公裏的人口密度不到0.8人,有大片的無人區。

在這個地區,長江的水量占到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的水量占到黃河總水量的49%,而瀾滄江則占了全瀾滄江水量出境的15%。因此,三江大量的水來自青藏高原,並且來自三江源地區。

正是這樣壹個特定地域,形成了三江源難以言說的神秘、蒼涼。

三江源之正說

不可思議的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關於江源何處的記載重新趨於混亂,甚至出現謬誤。1946年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5800公裏,為我國第壹巨川。”這本書還告訴讀者,黃河源出巴顏喀拉山北麓,便有了“江河同源壹山”,“長江、黃河是姊妹河”之說,並載入中小學地理課本。

以揚子江指代長江是完全錯誤的,此種用法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日暮途窮,什麽關口也把不住了,外國輪船長驅直入,但均得從吳淞入口,首先要經過的是鎮江、揚州壹帶的河段,史稱揚子江,外國輪船船長和水手們便把中國長江更名,以揚子江取代了。長江英文的舊譯名便是“揚子江”。說中國人中的壹部分有洋奴哲學或崇洋媚外,實在不冤枉,民國時期的中國水利部門實際上已經認同洋人之說,以揚子江之名取代長江了。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才為長江正名,還長江以“長江”之名。

1976年和1978年的夏天,國家兩次組織江源考察隊深入江源實地勘察後發現:長江上源伸入唐古拉山與昆侖山之間,有大大小小幾十條河流,較大的為楚瑪爾河、沱沱河、當曲。根據“河源惟遠”的原則,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再沿沱沱河上溯至最上源,沱沱河又分兩支,東支發源於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海拔6621米,西支源出尕恰迪如崗雪山,海拔6513米,東支較西支略長,長江的正源頭應為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各拉丹東雪山上段是巨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冰川融水形成的點點滴滴,便是長江的初始流出。

1978年1月13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這壹江源考察的最新消息,同時還宣布,長江全長不是過去說的5800公裏而是6300公裏,為世界第三長河。

那麽,黃河的源頭在何處?

1952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的河源考察隊把約古宗列曲作為黃河正源,此說存在了20多年,但爭議不斷。1978年夏天的又壹次考察中,發現有三條河流匯入星宿海,它們是紮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三河相比,卡日曲最長,流域面積700平方公裏,長約30公裏。因此,卡日曲才是黃河正源。

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800米,山腳下有平靜的小湖泊,有泉眼,那些泉眼中湧出的清冽冽的泉水,便是黃河的源頭之水。

充滿誘惑的瀾滄江的源頭,到底隱藏在哪裏?

1999年6月,中國科學探險學會18位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踏上了尋找江源的旅程。瀾滄江源區河網縱橫,水流雜處,湖沼密布,通過對紮那曲、紮阿曲的實測對比,認為紮阿曲應是瀾滄江正源。

人類幾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河流。人類最初的發祥地都選取在壹些大河流域並不是種偶然。從長江、黃河、瀾滄江到尼羅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每壹條大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在中國,黃河和長江則被稱為母親河。人類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敬仰,也從未間斷過對江河之源的探尋。

青藏高原的含氧量只有40%,對人的生理是壹個考驗,同樣對熱氣球燃燒氣量技術也是壹次挑戰。2004年中央電視臺《三江源》攝制組為了更好地拍攝三江源全貌,首次在極高海拔5200米處放飛熱氣球。而熱氣球由於受青藏高原獨特氣流的影響而失去控制,在空中飄來飄去無法降落,最終因燃料燒盡,摔落在山上。攝制組成員受到重傷,探索三條大江源頭的道路付出沈重代價。尋找那發源於地球之顛、生命成長極端困難的江河發源地,有著我們生活在平原丘陵上的人們無法想象的艱難。

長江之源

早在戰國時期,《尚書·禹貢》中就有關於長江源頭的說法,盡管全文僅1100余字,但卻是先秦時期最富科學性的地理著作,被歷代研究地理的學者尊為先祖。其中“導山”和“導水”章節記述了全國山川分布大勢,這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壹部全國區域誌。但地理常識告訴我們,嘉陵江只是長江的壹條支流,它從重慶匯入長江。但在幾千年前的古中國,是誰最早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與長江源頭聯系起來?又是誰得出“岷山導江”這樣壹個結論呢?今天,這些已經無從考證。《尚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尚書》所言,就是金玉良言,神聖不可侵犯,因而沒有人敢於公開質疑“岷山導江”這壹錯誤的結論,以至很長時間以來都在誤導後來者。

相反,長江真正的幹流金沙江卻被認為是支流。這個觀點在現在看來是明顯錯誤的。因為,自古以來,判定壹條江河的源頭、或者正源的標準,都是以這條河的水流量、河的長度來界定。金沙江的水流量明顯要比岷江大,而且河長也要比岷江長,為什麽我們的祖先在論及江源時舍金沙江之遠而求岷江之近呢?

有過兩種解釋:壹曰,班固或者酈道元根本沒有對這兩條江進行過實地考察,而只是從民間傳說以及古籍記載得出相關結論;這個推論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金沙江和岷江兩岸都是崇山峻嶺,即使在擁有現代交通工具的今天要走完這兩條江也要付出巨大的艱辛,而在古代,沒有道路、也沒有交通工具,要進行實地考察更是難上加難;二曰,大禹在中國具有近乎神聖的影響力,大禹的論斷也都是不可推翻的真理,而班固和酈道元當然不可能擺脫此種局限。

到了明代,徐霞客根據中國山脈大勢與江河源流的關系,斷定黃河發源於昆侖之北,長江發源於昆侖之南。他糾正了“岷山導江”說,從而確認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源。

康熙年間,1704年,為編制全國地圖,康熙皇帝派人探測青藏地區。不過,因交通險阻,氣候惡劣,他們都無法進入江源深處實地探查,只能做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闊”的描述,把長江源頭地區的布曲、尕爾曲、當曲或楚瑪爾河等支流都當做長江源頭。這壹次,雖然沒有真正確定長江的源頭,但是,至少人們對源頭區域已經有了較直觀的了解。

1718年,第壹本中國地圖集《皇輿全圖》由康熙組織人員繪制完成,其中分別為黃河、長江繪制了河源圖、江源圖。

黃河之源

關於黃河的源頭,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最早的記載是在《山海經》中,書中記載:“昆侖之丘……河水出焉”。意思是說黃河的水來自於壹個叫“昆侖”的地方,自此便有了“河出昆侖”之說。

到了唐代,李白壹句“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令河出昆侖的說法更加廣為流傳了。但是,性情豪放的李白,又給後人開了壹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以壹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再次解釋黃河。

那麽黃河之水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

唐貞觀9年,吐谷渾乘中原戰亂,不時騷擾內地。唐太宗派大將李靖、侯君集率兵出擊,曾到“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觀覽河源”。這裏的柏海是指今紮陵湖,星宿川指此湖西面的星宿海。史書雖說他們觀河源,其實還是沒有真正到達河源。不過這是中原地區到達河源地區的最早記錄,這比過去的認識大大前進了壹步。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統壹中國後,為了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想在青藏高原建造壹個都城,為此,忽必烈派招討使都實於公元1280年11月4日勘察黃河源。他們幾乎跨越了大半個中國,最後,都實壹行到了星宿海。河源間的星宿海是黃河流經兩山夾峙間的開闊川地,沒有波浪沒有濤聲,是人跡罕至的草灘上的水泡子,嫻靜如處子,大小不壹,星羅棋布,壹到晚上月光瀉地,星光閃爍之下,這草灘上的水泡子也晃著群星,星宿海由此得名。星宿海離開河源不遠了,但星宿海卻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源頭。

1704年,康熙還派人對黃河源頭進行訪查。訪查人員越過紮陵湖、鄂陵湖後,到達星宿海,留下了“星宿海之源,小泉萬億,眾山環之”的文字記載,以及壹幅星宿海地形圖,再次肯定了元朝的結論,將星宿海作為黃河的源頭。

1782年,黃河再次決堤,河南壹帶出現洪災。乾隆皇帝繼康熙之後,對黃河源頭耿耿於懷,派出壹名叫阿彌達的侍衛前往青海探尋黃河源頭。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之後又西行300裏,到了巴顏喀拉山北邊,認為那是黃河的源頭。應該說阿彌達已經走得很遠了,牽掛黃河的康熙、乾隆,可以說是心懷憂患、目光遠大了。

瀾滄江之源

瀾滄江是壹條國際河流,在國外,它也被稱為湄公河、湄南河,意為“眾水之母”。不管是茶馬古道,還是柬埔寨的吳哥文化,都是依據瀾滄江而生存和發展的。從古至今,無數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瀾滄江流域,但是卻很少有遊客留下歷史記錄,只有兩個奇人在瀾滄江畔留下了遊歷的蹤跡。

第壹位留下記錄的,是來自歐洲的異鄉人———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壹個將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人,他在遊記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記載了我國40多處城市,對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情況作了詳細描述。因此,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300多年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的人出現了,他就是中國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從20歲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而走得最遠、費時最長、遊記文章寫得最多最精彩的,是瀾滄江、金沙江及周邊地區,但是,他對瀾滄江本身卻幾乎沒有描述,采取了巧妙的回避態度。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壹個地方:三江源區域。也許,他因此而錯過了壹個重大發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