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馮蘭州的科學成就。

馮蘭州的科學成就。

確定微小按蚊是我國瘧疾的傳播媒介。

馮蘭州65438-0929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時,就立誌從病媒昆蟲入手,研究解決我國常見的寄生蟲病。當時國內對寄生蟲病的研究很少。65438年至30年代初,只有廣州、杭州、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研究機構的少數科學家對瘧疾、利什曼病、血吸蟲病進行了少量的初步調查,對醫學昆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北京協和醫學院寄生蟲學專業沒有專門研究醫學昆蟲的高級人員。馮蘭州憑借在校參加皇家學會工作時掌握的昆蟲學知識,在北平郊區采集了按蚊的成蟲和幼蟲,做了詳細的形態學觀察和鑒定。中國南方農村的工作條件很差。沒有收集、保存和識別昆蟲的熟練技術,就很難獲得完整的科學數據。馮蘭州在1930 ~ 1935期間,多次到江浙、江西農村考察,采集了許多標本,為科學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對廈門市道路工人惡性瘧流行因素做了詳細調查,在1932發表了《廈門市瘧疾及其感染研究》壹文。在國內首次通過對按蚊的解剖和對瘧原蟲按蚊子孢子感染率的檢查,證實微小按蚊是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1934年發表廣西13縣調查結果,即《廣西瘧疾及其傳播》。這是當時壹份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瘧疾流行病學報告,進壹步證實了微小按蚊是我國南方山區重要的昆蟲媒介。後來,他根據自己在中國南方調查和采集蚊蟲標本的結果以及文獻報道的蚊蟲種類,總結了我國蚊蟲的分布情況,以此來看壹些蚊蟲的分布與疾病的關系。微小按蚊作為瘧疾的媒介在東南亞已有報道。馮蘭州的工作首次證明微小按蚊也是我國重要的瘧疾傳播媒介,從而為我國瘧疾防治開辟了道路。

證明我國存在馬來絲蟲病,中華按蚊是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

1878年,英國寄生蟲學家帕特裏克·曼森(1844 ~ 1922)在廈門首先發現致倦庫蚊是班氏絲蟲的傳播媒介。當時還不清楚中國是否有馬來絲蟲感染。馮蘭州選擇浙江作為絲蟲病媒介的調查點。在野外工作之前,他也做了壹些技術準備。在北平,他用狗身上常見的絲蟲病,即伊氏絲蟲,作為實驗材料。他觀察了犬絲蟲微絲蚴的形態。他用活體染色法更清楚地觀察了微絲蚴的結構,然後進行了傳蚊實驗,觀察了蚊體內不同時期的絲蟲幼蟲發育情況。65438年至0932年在浙江湖州考察,發現當地絲蟲病患者血液中存在兩種不同形態的微絲蚴。馮蘭州把標本帶回北平,用活體染色法比較了兩種微絲蚴的結構,證明我國存在兩種不同的絲蟲病——班氏絲蟲和馬來絲蟲。確定當地絲蟲病種後,他調查了當地不同蚊種對絲蟲病的自然感染率,確定中華按蚊是浙江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為了進壹步證明中華按蚊是馬來絲蟲的良好傳播媒介,他還進行了人工感染試驗,對中華按蚊體內不同時期的馬來絲蟲幼蟲的發育作了非常詳細的形態學描述。他發表的相關文章是我國絲蟲病研究的早期經典著作。這個領域的工作被七七事變打斷了。

白蛉傳播利什曼病和虱蜱傳播回歸熱的研究

20世紀65438+30年代中期,和吳在江蘇北部發現了自然感染的中華利什曼原蟲,但這些自然感染的中華白蛉能否將利什曼原蟲傳播給最終宿主哺乳動物尚未得到實驗證實。黑熱病是否有中間宿主(如狗)在國內也缺乏科學依據。

抗日戰爭時期,馮蘭州在北平研究黑熱病大眾傳媒。他與鐘慧蘭合作,在1939,繼李宗恩之後,他證明了北平的狗可以感染利什曼病。同年,他們發現北平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蟲的中國白蛉。中國白蛉吸了黑熱病犬的血後,利什曼原蟲在白蛉體內繁殖,移動到白蛉的前面,堵住它的喉嚨。1941年,他們在臥佛寺後面的櫻桃溝壹個黑熱病患者家裏發現了壹只病狗。他們把病狗關在壹個空房間裏。到了晚上,病狗吸引了大量的中蒙白蛉來吸血。他們把這些吸血白蛉抓來餵食解剖,發現只有中國的白蛉會被感染。用這些被感染的白蛉叮咬倉鼠(壹種對黑熱病敏感的實驗動物),白蛉會將黑熱病傳播給倉鼠。這是我國首次用自然感染的白蘞成功地將黑熱病傳播給易感動物。這說明白蛉不僅能感染而且能傳播黑熱病。在實驗中,馮蘭州發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讓中國白蛉和蒙古白蛉吸了黑熱病犬的血後,在它們的胃裏發現了利什曼原蟲,但只有前者能傳播黑熱病,而後者不能。馮蘭州仔細解剖了兩種白蛉,發現它們吸血後形成不同的食物包膜。白蛉吸血後,在胃和吸入的血液之間形成壹層完整的膜,位於胃黏膜內,血塊外,稱為食物外膜。中華白蛉的食物包膜在白蛉吸血後不久破裂,吸入的利什曼原蟲能鉆出食物包膜,從胃移到咽,在咽中繁殖;當白蛉再次吸血時,它會將病原體註入新的宿主體內。然而,蒙古白蛉的食物外膜並不破裂。但它的血液中已經包裹了利什曼原蟲,以至於最後隨糞便排出體外。由於利什曼原蟲不能移動到蒙古白蛉的咽部,所以蒙古白蛉不能傳播黑熱病。這壹機制的發現,證實了中華白蛉是黑熱病的良好傳播媒介,也顯示了馮蘭州細致的觀察和精湛的解剖技術。

抗日戰爭爆發前,馮蘭洲和也通過蜱和蜱觀察到了回歸熱的傳播。過去有壹種說法,認為螺旋體在蜱或蜱的胃中7小時至8天後變成看不見的顆粒狀,9 ~ 10天後又恢復成螺旋狀。在虱子或蜱吸入含有螺旋體的血液後,他們兩人直接從虱子或蜱的不同部位抽取體液,在暗場顯微鏡下觀察,而不是使用常規的切片染色方法,因此他們能夠清楚地發現難以染色的螺旋體。結果,他們發現螺旋體被吸入蜱或扁虱的胃中數小時,然後穿過胃壁進入體腔,通過二元分裂法進行繁殖。所以他們否認了螺旋體在他的生活史中有壹個隱形期。他們還指出,回歸熱的傳播不是由虱子或蜱的糞便引起的,而是由虱子壓碎身體的體液或蜱基底神經節的分泌物汙染傷口引起的。

檳榔南瓜子治療絳蟲病

中國古籍中記載了很多治療寄生蟲病的藥物。65438年至0949年,馮蘭州試用檳榔治療絳蟲病,效果很好。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天津東亞毛紡廠附屬制藥廠任研究員時,配制了檳榔鉍碘復方,療效與檳榔煎劑相似。建國後,馮蘭州繼續研究中醫對寄生蟲病的療效。以前用檳榔治療豬帶絳蟲時,他發現該藥驅絳效果好,22例全部治愈,但該藥驅絳效果差,16例中只有5例治愈。他在查閱古籍方劑和臨床觀察後,提出用檳榔合南瓜子治療絳蟲病。他用這種方法治療北京高危人群屠宰場工人中的絳蟲病患者,發現這種方法對兩種絳蟲病的療效都在90%以上。兩種中藥都有麻痹絳蟲成蟲的作用。兩個絳蟲被趕出人體後,他取出絳蟲,洗凈,放入生理鹽水中。蟲體恢復活動後,分別加入南瓜子液或檳榔液,在體外觀察兩種藥物的作用部位。結果表明,檳榔能麻痹豬帶絳蟲的前端,南瓜子能麻痹豬帶絳蟲的後端。檳榔能麻痹豬帶絳蟲的前後部。這就證明了為什麽檳榔和南瓜子合用能有效擊退豬帶絳蟲。該療法方便、經濟、有效,已成為我國治療絳蟲病的常規方法。

了解窄卵型中華按蚊與傳播疾病的關系

建國以來,我國寄生蟲學研究發展迅速。已證實微小按蚊是我國南方丘陵地區瘧疾傳播的主要媒介。滅蚊器在海南島殺滅微小按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中國中部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瘧疾的主要傳播媒介是什麽呢?中華按蚊是重要媒介嗎?這些問題還沒有解決。中華按蚊在中國分布廣泛,數量眾多。如果在研究中華按蚊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之前,就盲目消滅全部中華按蚊,會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1938年,姚永正等人在壹次國際會議上報道,中華按蚊成蟲產三種類型的卵。馮蘭州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通過分析提出中華按蚊可能不是壹個純粹的種群,不同的類型在形態上是相似的,但在生活習性和疾病傳播上是不同的。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從1953到1954去了廣西,選擇了壹個瘧疾和絲蟲病流行的地點,用寬卵和窄卵觀察中華按蚊的感染率。他發現窄卵型中華按蚊感染率明顯高於寬卵型,說明窄卵型中華按蚊是山地丘陵地區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第二年,他在杭州又做了壹次觀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後來,他對我國絲蟲病和瘧疾流行區和非流行區的中華按蚊標本進行了比較研究。比較結果表明,絲蟲病流行區的按蚊以窄卵型為主。1961年,他指導研究人員觀察了中華按蚊兩種不同卵型的成蟲、卵、幼蟲和蛹的形態,並與中華按蚊種群中的其他蚊種進行了詳細的比較,最終確定窄卵型中華按蚊是壹個新的亞種。後來,這個亞種被稱為中華按蚊亞種嗜人按蚊,他們對這個亞種的習性進行了初步分析。寫的論文因為“文革”沒有及時發表,而1975發表文章時,馮蘭州已經去世三年了。這些結果已被各地瘧疾和絲蟲病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為我國中部地區瘧疾和絲蟲病的媒介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