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舞歷史悠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宮廷舞蹈或更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從周朝開始,漢晉唐的宮廷中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培養專業的樂舞人員,對民間流行的自娛舞、宗教舞蹈乃至外國舞蹈進行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宮廷舞蹈。其中,周代的六朝舞(包括雲門、仙池、大少、大夏、達波、大武六種樂舞),唐代的九步樂、十步樂、左步歌姬、嶽步歌姬,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自娛自樂、歌頌的重要工具,以女性音樂為主。由於宮廷舞蹈是帶著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創作的,其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風格的魅力和內容的消極性;但大部分都是藝術家在中國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創作的,所以中國傳統藝術中不乏精致。宋元以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遭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期很多著名的舞蹈都失傳了。在傳統舞蹈中
在宋代舞蹈形成的基礎上,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漸取代了歌舞藝術。到了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甚至“白戲”、“滑稽戲”、“角戲”的結合,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形式。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要求唱、讀、做、演相結合。它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英語口語等多種因素,是壹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舞蹈包含了中國傳統舞蹈的精髓。根據人物情節的需要,吸收壹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以後,社會矛盾相對復雜,復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很多素材,進壹步發展了舞蹈。
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為發展和創新民族舞蹈藝術,舞蹈演員從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對中國武術進行研究、整理和提煉,參照芭蕾舞訓練方法,建立了壹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同時編排和表演了《蓮花燈》、《刀會》、《春江花月夜》等壹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古典舞也在不斷變化,開始從外觀到內涵拓展到壹個新的空間。壹方面,舞者突破了學習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範圍,涉足古代洞穴壁畫和各種出土文物中舞蹈形象的資料,從而整理和創造了許多獨壹無二的。
古典舞蹈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編鐘樂舞、仿唐樂舞、銅雀姬等。,這些復古的樂舞突出了婉約、精當、精準、清麗的風格特點。另壹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滿成、李正儀對中國古典舞身韻理論的創新、創造和實踐。唐滿成教授說:“身韻從擺脫傳統戲曲的商業和套路出發,從中國包括書法、武術在內的大文化傳統中發掘其“形、神、力、法、神、意”的審美規律,提煉其元素,總結出古典舞的路線和規律以及陽剛、陰柔、節奏的內涵,從而使其不再具有戲劇性和可比性。他們把過去古典舞的動作規律總結成以腰部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動作,大大拓展了中國古典舞的動作空間。從這壹實踐中產生了壹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如《黃河》、《江河》、《木蘭桂》、《良渚》等。在黃河,脫胎於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中國古典舞,突破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局限,不再是中國傳統戲曲的翻版。相反,它被轉化為壹種肢體語言,可以用偉大的身體運動來自由表達思想和激情。”因此,中國古典舞不僅從外觀上,而且從內在魅力上找到了與中國傳統文藝精神相壹致的東西,從而使中國古典舞變得細膩、圓潤、剛柔並濟。《黃河》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古典舞發展到了壹個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