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任縣令時有壹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向往只有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麽壹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體現了他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2.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壹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晉書?隱逸列傳》
陶潛撫琴,的確不及嵇康的瀟灑,沒有王維的儒雅,然而陶潛仍然可以通過這張不會發聲的琴,抒發他平淡玄遠的生活情趣,寄托他崇高深刻的人生理想。這就好似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沒有宮、商、角、徵、羽的束縛,也沒有do、re、mi、fa的限制,卻壹樣能使人愉悅,壹樣能讓人陶醉。只要聽懂了聲音的寄托,何須絲竹亂耳呢?
3。陶淵明著有飲酒詩2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此詩用意深微,而語言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極為精當,如“悠然見南山”的“見”字,活畫出了詩人在采菊之際,無意看山而偶然見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寫出,實則精當無比,於平淡樸拙之中見其語言工力。此詩語言質樸自然、平淡閑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話,實則豐富渾厚,壹字難易。
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隱後適意自然人生哲學和反樸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都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他少年有誌,然30年的仕宦生活(不斷被貶)令他對朝廷喪失了信心,最後他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