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采蓮賦》對初唐詞賦的影響

《采蓮賦》對初唐詞賦的影響

內容提要 《采蓮賦》是王勃最具代表性的三篇賦文之壹,描繪了不同場景的采蓮活動,抒發了不同人的悲苦愁思。體裁上屬於四六體駢賦,同時又與騷體賦的形式靈活地結合,語言清深綺麗又不失剛健之氣,克服了齊梁體糜麗之習。不同於以往的詠物賦,雖名為《采蓮賦》,但它並未把描摹蓮花作為文章的主體。主角是詩人自身的情感和抱負,它不是簡單的體物賦或抒情小賦。這是它區別於其他錯金鏤采的駢賦的關鍵所在。前人評此文:“為唐賦的嬗變和革新提供了豐富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 王勃;《采蓮賦》;初唐;賦文特點;

唐賦是我國辭賦發展的重要階段,不管是作品成果數量還是其思想內核,都是其他朝代難以逾越的高峰。初唐作為壹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當時的辭賦作品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壹方面,要去除漢魏六朝辭賦弊病,另壹方面也要求初唐作家們積極探索為中後期辭賦格式、體裁探索壹條新的道路。壹直以來,就其作品的藝術成就以及思想內核而言,王勃被眾多文學批評家視為初唐四傑之首。從杜甫的詩句“王楊盧駱當時體”可見壹斑。王勃作為初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壹,他的文章有著承前啟後的特點。作為時代的名人,王勃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壹個時代文風扭轉方向的燈塔。 本文嘗試分析《采蓮賦》的特點,壹窺它對初唐賦文的影響。

壹 文體形式的革新

“采蓮”是江南壹種常見的生產活動。因其勞動場景的特殊性而備受詩人們的青睞——脈脈流水,碧葉紅花,加上美麗活潑的少女、輕快的小舟,構成了獨特而美妙的江南圖景。詩人描摹采蓮場景的歷史可追溯到屈原的“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大概是最早描寫采蓮活動的詩句。

同樣描寫采蓮活動,梁元帝蕭繹的《采蓮賦》與王勃的《采蓮賦》有很多不同之處。蕭繹描寫采蓮場景主要表現采蓮之歡愉、人物體態之優美。“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檣傾而斂裾。” 值此時節中的俊男美女,搖起船兒心中蕩漾柔情。鷁形畫船迂回慢進,雀狀酒杯傳遞頻頻。水草挽住船槳不肯離去,浮萍移開偏為船兒放行。美女擺動嬌柔的細腰,欲行又止幾番回眸傳情。夏季剛剛開始春意尚未散盡,鮮嫩的荷葉映襯著初開的荷花。生怕沾濕衣裳而低聲淺笑,擔心船兒傾覆而緊緊抓住衣襟。 蕭繹的語言細膩生動,富於表現力,壹字壹詞勾勒出出采蓮場景的歡愉和少男少女之間曖昧的氣氛,整體風格婉約柔和。作者是站在“上帝視角”來描寫的,詩歌中並沒有直接表達作者的感情,更多的是對眼前圖景的贊美,畫面中的詩人已經隱去,包括他的壹切足跡和感情。蕭繹的《采蓮賦》是齊梁間體物抒情小賦的代表,從整體上看,內容較狹窄,格局較小。

而王勃的《采蓮賦》當中描寫的不是單壹的采蓮場景,而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描寫采蓮盛況。首先是總寫江南婦女的采蓮:“錦帆映浦,羅衣塞川。飛木蘭之畫楫,駕芙蓉之綺船。問子何去,幽潭采蓮。” 相較於梁元帝細膩筆觸之下輕緩柔和的蘭舟和溫柔謹慎的少女,王勃筆下的采蓮女更具瀟灑的氣質,現實出唐朝婦女爽朗、有力度的特點。“映”寫出了錦帆的闊大,“塞”則顯示出采蓮人數之多。“飛”和“駕”更是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采蓮女們急迫而幹練的動作。接著分寫不同場景的采蓮,有接著分寫各種不同情景的采蓮:有“金室麗妃,璇宮佚女”因“惜歲時兮易暮,傷君王兮未知”而采蓮;有“渚宮年少,期門公子”的“銜恩激誓,佩寵緘愁”而采蓮;有“王公卿士”的“命妖侶於石城,嘯娛朋於金谷”而采蓮;有“南鄢義妻,東吳信婦”因“忽君子兮有行,復良人兮遠征”而采蓮;有“倡婦蕩媵”為“願解佩以邀子,思褰裳而從君”而采蓮;有“貴子王孫”為“盼北渚之新贈,恣東溪之密尋”而采蓮;然後總寫采蓮“雖兆跡於水鄉,遂風行於天下。感極哀樂,聲參鄭雅”。從各個片段上看,王勃描寫不同人物的采蓮活動時語言的風格隨著人物身份的轉換而產生了細微的差別,但是從整體上看,這壹段的語言華美動人,但又不失生氣,風格是整飭有力的,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

二 體裁的變化

據《舊唐書》記載,“上元二年,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為《采蓮賦》見其意,其辭甚美。”而《采蓮賦》之美不僅僅體現在遣詞造句上,還體現在本文特殊的體裁上。《采蓮賦》中存有大量的“兮”字,如“繡棟曛兮翠羽帳,瑤塘曙兮青翰舟”,“況洞庭兮紫波,復瀟湘兮綠水。或暑雨兮朝霽,乍涼飇兮暮起”。這是王勃吸收騷體賦的句法風格,將“兮”運用到敘述當中,起到舒緩語氣、增添強調意味的作用。就本文而言,騷體賦的用法壹般用於描繪景物的句子當中,“兮”既是各個意象之間朦朧的屏障,也是整幅圖景的邊界。騷體賦自《離騷》問世就層出不窮,但直至初唐,真正領悟了騷體賦的精髓並將之與自己的作品完美結合的作者除了漢服四大家之外並不多。王勃作為

與此同時,《采蓮賦》還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六朝四六體駢文遺風。如:“復有濯宮年少,期門公子。翠發蛾眉,赬唇皓齒。傅粉蘭堂之上,偷香椒屋之裏。亦復銜恩,激誓佩寵。緘愁承好賜之珍,席奉嬉遊之彩斿。繡棟曛兮翠羽帳,瑤塘曙兮青翰舟。搴條拾蘂,沿波溯流。池心寬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和橈姬之衛吹,接榜女之齊謳。去復去兮水色夕,采復采兮荷華秋。願承歡而卒歲,長接席而寡仇。”文章以四六句為主,講究對仗整齊。這是對前朝駢文遺風的繼承,也是對四六體的發展。但是王勃並沒有拘泥於形式的要求。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王勃在此主要是取其聲律性的優點。犧牲內容和思想以追求整飭的形式和辭藻的華麗或者古奧,是六朝駢文的僵化的重要原因之壹。比如謝莊、顏延之等人的駢文喜好多用古事古語以表情達意(如《月賦》)此後他人翕然從之,競相仿效,以致堆垛寡變,拘攣艱澀,毫無生趣,至王儉、任昉、王融而臻於極盛。發展至初唐,賦文仍以駢文為宗,並進壹步向四六體的方向發展。而王勃作為初唐最傑出、最具文學理想的詩人之壹,自然也意識到了這點。《采蓮賦》作為特殊過渡時期中的歷史作品,不免帶有前朝的體裁特點。但四六體並不是僵化的代名詞,相反的,在王勃這裏它再次利用駢文四六相間、隔句作對、平仄相間、音韻鏗鏘的特點,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和諧悅耳。

將騷體賦與四六體結合是王勃對賦文的內容進行的選擇。壹方面,《采蓮賦》描寫的對象是七幅以蓮花為背景的悲喜離別圖。通過描寫七個場景來展開文章,很明顯是受江淹《別賦》的啟發。圖畫中的金室麗妃、濯宮年少、期門公子、士人、征人之妻、妓女都跟蓮花有著緊密的活動,同時需要描繪大量的客觀圖景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和生活場景。騷體賦便於抒發感情、停頓語氣的優點便完美契合了內容和體裁的需要。而四六體形式的對稱性則很好地排列了眾多描寫景物的語句,加上和諧的韻律性,降低了閱讀的枯燥性,使得讀者在享受視覺場景的同時也感受了聽覺的盛宴。不拘泥於特定的形式,將內容與形式巧妙結合並進行靈活地運用,是《采蓮賦》的成功之處,更是啟迪同時代作家以及後人的可貴價值。這樣的做法,與王勃的文學主張是相壹致的。“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微雕刻。揉之金玉龍鳳,亂之朱黃青紫;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近,剛健不聞。”年輕的王勃彼時就已提出如此壹針見血的評語,此後自己壹直身體力行,《采蓮賦》就是典型的例子。

值得壹提的是,王勃在這裏還提出了“空間相對”的模式。在本文中,有兩個空間是對立的,壹是“鳳池”,二是 “水區澤國,江漘海壖”,代表著民間。這樣“二元對立”的模式開拓了辭賦模式的新空間。

三 社會功能的轉化

賦文自誕生,即被賦予了“體物”的使命。清人劉熙載說:“賦別於詩者,詩詞少而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賦文具有詩歌的韻律性,但是在篇幅上不同於詩歌;賦文也同時具有散文的描寫功能,但是又比散文的格式要求更高。總體上看,賦的特點就是“鋪采摛文,體物寫誌”。即以描寫客觀事物以抒發主觀感受。前人的《二京賦》、《洛神賦》就是代表。

王勃的《采蓮賦》繼承了前人“體物抒情”的創作目的,但是從內容占比和抒發情感的方式來看,“蓮花”在《采蓮賦》當中只是壹個次要的地位。表達內心的怨艾、抒發自己的壯誌是作者主要的目的。

王勃出生於貴族家庭,作為太原王氏的壹個分支,王勃的遠大抱負是由他的家族榮耀賦予他的任務。但是由於朝廷有力打壓貴族勢力、著意提拔寒門學士,再加上自己的行為觸怒了上級階層,回歸朝廷再擔任文學侍從已經非常渺茫。《采蓮賦》即作於他二次被貶,前往交趾省父途中,回歸朝廷的機會十分渺茫,可想而知作者心中的苦悶。《采蓮賦》的開頭他就提出這樣的觀點:“爾其珍族廣茂,淑類博傳。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淪漣。燭澄灣而爛爛,亙修漲之田田。豈直水區澤國,江漘海壖。”意思是說,蓮花是如此貴的植物,本只應該生活在宮廷之內,而不是遍布江湖、任人采擷。聯系作者生平可以這樣理解,王勃以蓮花自比。這裏有兩個對立的空間概念,壹個是“鳳池”即朝廷;壹個是“水區澤國,江漘海壖”,代表著民間。蓮花不應該生長於民間,自己作為有才識的“蓮花”不應該流落江湖,而應該生長於宮廷之中。然後展開了與采蓮有關的七種不同的情景描寫。前六種情景描寫了不同的悲喜,第七種則是較為直接地講述文人墨客描寫蓮花的事情(即代表自己)。從第二部分來看,情緒才是王勃描寫的重點對象,蓮花和采蓮只是故事的背景。即換壹種植物描寫也是符合文章要求的。由此看出作者在此把“體物”的比重降得很低,而抒情成了文章的主角。作者以蓮花自比,又把自己的情緒影射到其中悲歡離合當中,把蓮花當做背景,這不是單純的詠物抒情的模式,而是把“離別”這種主觀情緒當做主體,原本被歌頌的對象淡化成為賦文的背景。客觀的詠物被主觀的情感抒發牽引,這是對於“詠物-抒情”模式的創新,打破了固有的寫作模式。

在兩個空間模式當中,王勃身在江湖者卻思慕宮廷。六種悲喜情感的主角中,“宮廷嬪妃”和“侍衛之臣”屬於宮廷範圍,他們的悲喜相對。晦明相交暗示了作者的希冀:妃子的哀怨“披惜時歲兮易晚,傷君王兮未知”與屈原的《離騷》相符,契合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表達了作者同屈原壹般被迫離開宮廷的失望和沮喪。而侍衛“願承歡而卒歲,長接席而寡仇”的生活,則是王勃的理想所在——以文學才能立身於朝廷,也就是“永潔己於丘壑, 長寄心於君王”直接表達的意思。

王勃的《采蓮賦》在社會功能上的影響非常深遠。首先,《采蓮賦》以抒發己思為主要目的,由此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雖是體物賦,但是與前人作品贊頌、歌詠某壹事物的辭賦出現較大的差異。主觀情感與客觀意向完全融合。其名雖為“采蓮賦”,但最主要的部分是在書寫悲歡情狀,並不以描摹蓮花為主要目的,采蓮只是本篇的背景。這樣的結構改變了詠物賦的構造和目的。

其次,繼承並發揚以物比人的創作手法。《七步詩》當中曹植以豆和豆萁比喻自己與哥哥的關系;而王勃則將自己比作蓮花,表達自己對於現狀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期望。這樣的寫作手法後來被宋之問使用,創作《秋蓮賦》。值得壹提的是,宋之問和王勃同樣是想要以文學才華立身於朝廷的有誌青年,不同的是宋之問是寒門士子,而且成功了。他在序文中闡述了自己的寫作緣由:天授元年,敕學士楊炯與之問分直於洛城西。入閣每難鳴後,至羽林仗,閽人奏名請龜契,佇命拱立於禦橋之西,玉池清泠,紅蕖菡萏。謬履扃闥,自春租秋,見其生,視其長,睹其盛,惜其衰,得終天年而無夭折者,良以隔礙仙禁,人莫由窺。向若生於瀟湘洞庭,溱洧淇澳,即有吳姬越客,鄭女衛童,芳心未成,采擷都盡。今委以白露,順以涼風,榮落有期,私分畢矣。斐然願歌其事,久乃述《述秋蓮賦》焉。由蓮花生長的環境不同聯想到它截然不同的命運,這與王勃創作《采蓮賦》的立意和方法是壹致的。

總之,從語言特點、文章體裁和布局的選擇,以及社會功能來看,王勃的《采蓮賦》都有著極為突出的特點。在初唐這樣壹個特殊的文學風格轉變時期,起到了壹定的扭轉方向的作用。前人將它稱之為“唐賦嬗變和革新提供了豐富有益的借鑒”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參考文獻:

李棟. 蓮生何處:王勃《采蓮賦》與詠物賦寫作模式研究

王勃著,蔣清翊註,汪賢度校點.王子安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

亢巧霞. 初唐駢散文編年史

劉濤. 蕭子顯駢文批評

董誥,阮元,徐松. 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

趙幼文.曹植集校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