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地安門內大街,喧囂了壹天的城市慢慢安靜下來。對於中國書店雁翅樓店和光臨書店的讀者來說,浸潤著書香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
壹束燈光把書店logo投影在店外的青石板上,店門口這片小區域,成為市民遛彎的好場所,老人閑話家常,小孩騎著滑板車嬉笑追逐……與室外的熱鬧不同,壹踏進這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立刻被壹種安靜的氛圍所浸染。北側的陳列銷售區,涵蓋古籍、文史、藝術、傳統國學等圖書,幾位讀者站在書架前瀏覽;南側臨窗的四張實木桌子和十六把椅子組成了閱讀休閑區,晚上十點之前,這裏基本上都坐滿了讀者。
前天晚上八點不到,店員洛飏便開始了她的夜班工作。給讀者介紹圖書、幫讀者找書、結賬、包裝、售賣飲料……值班店員得承擔店裏大大小小的活兒,而且全程站式服務。“我們這兒都沒有工作椅,只能站著或走動,如果實在累了的話,可以去閱讀區稍微坐壹坐。”書店二樓以古書舊書為主,晚上本不營業,但這壹規定並不是死的,遇上特別想去看的讀者或者從外地趕來就為壹睹線裝書的遊客,洛飏也會破例帶讀者上樓,“書本是有溫度的,我們也要做有人情味的書店。”
對傳統文化頗有興致的讀者柳先生,晚上來到書店翻看字帖和畫冊。這類圖書是中國書店的主打產品,比其他書店要更全壹些。“平時上班沒時間逛書店,這裏的營業時間正好適合我們,什麽時候來都行。”柳先生坦言,自己並非每次來店都會買書,但只要隨便看看那些古人留下來的書畫,就覺得心裏特滿足。
準備造價師資格考試的白女士最近把這裏當作了自習室,每天早上七點多來,晚上九點多才走。“這個考試難度很大,有壹次我復習得特別沮喪,正好有個店員過來跟我聊天,問我看的是啥書,我告訴她之後,她還鼓勵我說我壹定能行,我感動極了。”白女士說,希望這樣有人情味的書店能夠越來越多。
十點過後,讀者漸漸離開,書店漸漸安靜下來。從後半夜到第二天早上,店裏壹般有兩位店員和兩位保安值班。“晚上十二點後,在沒有讀者的情況下,我們是輪班制,壹人在樓上休息,壹人在樓下看店,店門必須敞開,燈也得亮著,讓讀者知道店是開著的。”
後半夜,店裏來了四個讀大壹的小姑娘,待到早上五點才走。她們要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便在書店裏待了壹晚上,洛飏也和同事壹起,陪著她們壹夜沒睡。其中壹個小姑娘的臉色不太好,洛飏還給她倒了壹杯熱水,拿了坐墊和自己的壹件外套給她。姑娘們早上剛走,又有幾位晨練的大爺大媽們進來轉轉。
等到早上八點,換班的同事來到書店,洛飏的夜班才算結束。從2015年7月開業到現在,兩年多來,洛飏和同事壹直堅持這樣的輪班制。她坦率地說:“上夜班確實辛苦,但這畢竟是工作,既然選擇了做這壹行,還是得好好幹。只要有壹位讀者來,我的堅守就有意義。”
六百年前,雁翅樓守衛著老北京皇城;六百年後,它守護著當代都市人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