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胃的中醫釋義

胃的中醫釋義

胃的外形為曲屈狀,有大彎小彎。古代醫籍中對胃的大小、形態、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記載。如《靈樞·腸胃》說:“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壹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鬥五升。”《難經·四十二經》說:“胃重二斤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壹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鬥,水壹鬥五升。”近代測知胃大彎的長度,約為四十公分。周代的二尺六寸,約合五十二公分,似比今之數為大,但相差無幾,證明古人是經過實際觀察和測量的。明·李梴《醫學入門·臟腑條分》中說:“胃號太倉,俗呼為肚,上透咽門,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容三鬥五升,而留亦如之。”

《內經》將小腸、大腸的功能有時也統括於胃,如《靈樞·本輸》說:“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傷寒論》有時亦將大腸、小腸統稱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腸而言。

胃有經脈(足陽明經)與脾的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系。故《靈樞·本輸》說:“脾合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胃的運動特點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潤惡燥。

1.胃主受納腐熟水谷

《靈樞·平人絕谷》說:胃“受水谷。”《難經·三十壹難》說:“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受納,即接受和容納。水谷,即飲食物。胃主受納,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飲食物的攝入,先經口腔,由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會厭的吞咽,從食道進入胃中。胃的納,不僅是容納,它還有主動攝入的意思,亦稱為“攝納”。胃之所以能主動攝納,是依賴於胃氣的作用,胃氣主通降,使飲食下行,食下則胃空,胃空則能受飲食,故使人產生食欲。飲食人口,經過食道,容納於胃,故稱胃為“水谷之海”、“太倉”、“倉廩之官”。胃容納水谷的量,在《靈樞·平人絕谷》中有胃“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壹鬥五升而滿”的記載。

腐熟,是指胃對飲食物進行初步消化,形成為“食糜”的作用過程。《靈樞·營衛生會》說的“中焦如漚”,更形象地描繪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狀,猶如浸泡漚肥之狀。胃接受水谷後,依靠胃的腐熟作用,進行初步消化,將水谷變成食糜,成為更易於轉運吸收的狀態。食糜傳入小腸後,在脾的運化作用下,精微物質被吸收,化生氣血,營養全身。故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

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失常,壹是受納腐熟不及,如胃氣虛弱,或胃氣不降,即使胃中空虛,也無食欲,或食後胃脘疼痛、噯腐食臭,或食後嘔吐;壹是攝納腐熟太過,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過快,食後不久即饑餓欲食。

胃的受納腐熟功能,雖然是消化過程的開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胃的受納腐熟,是小腸的受盛化物和脾主運化的前提條件。人體精氣血津液的產生,直接源於飲食物,而作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氣血生化之源。故《靈樞·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註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說:“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說明胃的受納腐熱水谷,是機體營養之源。因此,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強健,則機體氣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則化源匱乏。所以,《靈樞·五味》說:“谷不入,半日則氣衰,壹口則氣少矣”。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須和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以化生氣血津液,供養全身,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如《景嶽全書·飲食門》說:“胃司受納,脾司運化,壹納壹運,化生精氣。”故脾胃合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胃主通降

通,就是通暢。降,就是下降。飲食物經食道進入胃中,經胃受納腐熟後再下傳小腸,在這壹過程中,胃必須保持暢通狀態,才能使飲食物的運行暢通無阻。保持“通”的狀態,有賴於胃氣的推動作用。胃氣的運動特點是“降”,才能使飲食物經腐熟後,向下傳送到小腸。“通”與“降”的含義雖然不同,但二者關系非常密切。通,才能降;降,才能保持通。若不通,就不可能降;反之,如果不降,也就不會通。也就是說,通與降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為順”、“以通為和”來說明,簡稱為“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相對於脾的升清而言,則是降濁。濁,此指飲食水谷,如《靈樞·陰陽清濁》說:“受谷者濁”,“濁者下走於胃”。胃主降濁,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氣的推動下而下降腸道。

胃失通降,即為病理狀態。若胃氣虛弱,傳送無力,致飲食停滯胃中,產生胃脘脹滿疼痛、食少等癥;若胃氣不降,甚則上逆,產生胃脘脹滿、噯氣、呃逆、嘔吐等癥。

在藏象學說中,常以脾升胃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活動。胃氣的通降作用,不僅作用於胃本身,而且對整個六腑系統的消化功能狀態都有重要影響,從而使六腑都表現為通降的特性。胃與其他的腑,壹通則皆通,壹降則皆降。在中醫學中,對小腸將食物殘渣下傳於大腸,以及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活動,也用胃的通降來概括,將大便秘結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癥。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氣使食糜及殘渣向下輸送至小腸、大腸和促使糞便排泄等的生理過程。

3.胃喜潤惡燥

《臨證指南醫案·脾胃》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指出“胃喜潤惡燥”的特性。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氣的推動、溫煦作用外,還需要胃液(陰)的濡潤滋養,其功能才能正常。《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如漚。”漚者,久漬也,長時間浸泡之義。飲食入胃,必賴胃液浸漬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漚腐難成,而致消化不良諸癥。

從胃受納腐熟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來看,因胃陰虛而致者,亦每每易見,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更為突出。因胃屬燥土,無水不漚。導致胃陰虛的原因很多,總括起來不外乎外感、內傷兩個方面。外感方面,以暑、熱、燥邪為主要。暑熱傷人,汗出過多,可劫奪胃陰;溫熱病邪侵襲,可直接熏灼胃陰;燥熱耗灼,則胃津枯涸。在內傷方面,或因素體陰虛,津液不足;或因陽明熱盛,灼傷胃津;或因肝郁化火,犯胃傷陰;或因久病、產後、高年之人,陰氣大虧;以及誤施汗、吐、下法,損傷胃陰。上述種種原因,劫陰傷液,致令胃陰不復。

胃陰虛的臨床表現:咽幹舌燥,口幹口渴,納食減少,或虛痞不食,或全無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嘔吐,或幹嘔呃逆,胃脘隱痛,嘈雜不舒,大便幹結,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質光紅,或幹紅少津有裂紋,脈弦細而數,或細數無力等癥。《臨證指南醫案》說:“知饑少納,胃陰傷也”,“胃陰虛,不饑不納。”總括了胃陰不足的胃不受納的病變特點。

根據胃喜柔潤特點,對胃病的治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指出:“所謂胃宜降則和者,非用辛開苦降,亦非苦寒下奪,以損胃氣,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涼柔潤或甘寒生津的藥物作為生津養胃的基該方法。此外,如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宜疏肝養胃,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陰;肝郁化火,傷胃劫陰,辛開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參、麥冬有瀉火柔肝養胃之功。以及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酸甘化陰以建中之大法,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脾胃》中的“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之論述,無不體現胃“喜潤惡燥”之特性。

4.人以胃氣為本

自《內經》以來,歷代醫家非常重視胃氣。金·李杲提出“人以胃氣為本”(《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就是強調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胃氣的基本概念在中醫學中,對“胃氣”含義的理解及應用,存有多種說法:其壹,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醫基礎理論》(函授)教材說:胃“有受納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特性。這些功能和特性的統稱,謂之胃氣。”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氣,即土氣也。”(《景嶽全書·論脾胃》)脾胃***居中焦屬土,在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輸布的生理過程中起主要作用,這個作用便是胃氣的作用。因此說,“胃氣”是脾胃***同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三,指脾胃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脈有從容和緩之象。“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素問·玉機真臟論》),“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就是此意。其四,專指胃中陽氣。如清·程杏軒《醫述·卷壹·醫學溯源·臟腑》說:“胃之有陽氣,又何氣也?曰:陽氣之與胃氣,壹而二,二而壹者也……陽氣即胃中所稟之性,猶夫火之雲熱也。”其五,是“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之氣”的別稱。如金·李杲在《內外傷辨惑論·卷中·飲食勞倦論》中說:“悉言人以胃氣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榮氣、衛氣、春生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又說:“元氣、谷氣、榮氣、清氣、衛氣、生發諸陽之氣,此六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壹也。”

以上諸說不壹,但皆稱之為“胃氣”者,無非是強調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中國醫學大辭典·胃》說:“胃氣,胃中運化水谷之精氣也。”脾與胃相為表裏,壹臟壹腑,壹運壹納,壹升壹降,相互協調,***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過程。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運胃納,是相互協作的,二者缺壹不可,無胃之受納,則就無脾之運化;若無脾之健運,則胃就難以受納。因此,“人以胃氣為本”之“胃氣”,是指脾胃之氣,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氣,這是脾胃同為後天之本的生理基礎。正如《醫述·卷壹·醫學溯源·臟腑》所說:“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故言胃氣,內已概括及脾氣矣。”

(2)胃氣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為精微,化生氣血,充養全身。故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素問·五藏別論》說:“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中藏經·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亦說:“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皆強調胃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景嶽全書·十七卷·脾胃》在論先後天之氣關系時說:“脾胃為水谷之海,得後天之氣也。何也?蓋人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後天為之資。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於人體者不小。”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飲食的營養,對人體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故言“人以胃氣為本”。

胃氣不足,則會影響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變化。《靈樞·五味》說:“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壹日則氣少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論》中作了壹個比喻,說水谷、胃氣“猶兵家之餉道也,餉道壹絕,萬眾立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所無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因此,胃氣的盛衰是疾病發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壹。胃氣不足,則胃不能納,脾不能運,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繼則氣血化生無源,形體消瘦,臟腑皆衰,正氣不足,易感邪而生病。正如《王旭高醫案》說:胃氣壹虛,則百病叢生。”《景嶽全書·論脾胃》說:“胃氣之關於人者,無所不至,即臟腑、聲色、脈候、形體,無不皆有胃氣。胃氣若失,便是兇候。”《吳醫匯講》說:“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已息,鮮不夭劄生民者已。”以上各家論說,說明胃氣盛衰對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3)胃氣在診治疾病中的意義《素問·平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胃氣盛則五臟俱盛,胃氣衰則五臟俱衰。說明診察胃氣之盛衰,是診病之大綱,有助於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及其預後。如望神色察胃氣,“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胃氣強則精氣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雖有病多為輕淺,預後亦佳;反之,胃氣衰則精氣虛,體弱神疲,目無神采,有病多重。又如望舌苔察胃氣,舌苔乃胃氣所熏蒸,舌苔的有無,可反映胃氣的存亡。舌苔薄白而潤澤,是胃氣旺盛的表現;舌光無苔,為胃氣虛,或胃陰損傷的表現。再如問飲食察胃氣,在疾病過程中,病人飲食量的變化是胃氣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減,則氣血生化有源,提示病輕,尚未損及胃氣;食量由少漸增,則表明胃氣漸復,疾病趨向好轉,預後較好;若食欲減退,食量漸減,表示胃氣衰退,病情日趨嚴重,預後多差;若病人水漿不入,表示胃氣衰敗,預後多較兇險。故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之說。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不食》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此理亦人所易曉也。”能食與不能食,反映了胃氣的存亡,這對疾病的預後有直接影響,以此可以推斷病情之吉兇。

胃氣強弱影響疾病的治療,如《慎齋遺書·卷二·辨證施治》說:“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壹失。何以言之?脾胃壹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醫宗必讀·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論》說:“胃氣壹敗,百藥難施。”《景嶽全書·十七卷·脾胃》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氣;凡欲治病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恙。”因此,用藥治療疾病,還必須註意保護胃氣。《中國醫學大辭典·胃》說:胃氣,“無論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護,而虛證尤甚,故益陰宜遠苦寒,益陽宜防泄氣,驅風勿過燥散,消暑勿輕通下,瀉利勿加消導,其他內外諸病應投藥物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宜慎用。”臨床上,常把“保胃氣”作為重要的治療原則。 首先,飲食規律化。有人在飲食上不能控制自己,遇到好吃的就猛吃壹頓,不合口味的就餓壹頓,這樣就易造成胃的蠕動功能紊亂,進而使迷走神經和胃壁內的神經叢功能亢進,促進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胃炎或胃潰瘍。因此,飲食應該定時定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對於已經出現的胃病,在飲食上更應該註意。盡量做到定時進餐,每日可定時進食5—6次,進食量少,能減輕胃的負擔,避免胃部過度擴張;進餐次數多,可使胃中經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內過多的胃酸。病重的人最好食用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的松軟食品,如面條、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條件,還可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愈合的功能。

另外,胃病患者平時不能吃零食,否則會使胃蠕動增加,促進胃酸的分泌,加重胃壁的潰瘍。

其次,註意飲食衛生。吃飯時壹定要細嚼緩咽,使食物在口腔內得到充分的磨切、並與唾液混合,這樣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使食物更易於消化。此外,應盡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飲酒和吸煙。煙酒對胃的危害很大。煙草中的尼古丁對胃的刺激作用,它會使胃容物排出延遲,進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炎、胃潰瘍的病情加重。飲酒,特別是空腹飲酒對胃病患者的損害就更大,因為酒中乙醇對胃粘膜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胃受到刺激後會出現較強的收縮、擴張等運動,這極容易造成胃出血或胃潰瘍部位的穿孔,以致出現生命危險。

再次,少吃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黴素、強的松等,都可造成胃粘膜損傷而出現炎癥或潰瘍。因此,不要長期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偶爾要吃這些藥,也應該在飯後吃。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改用有相同作用的中草藥。

四是,保持精神愉快。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系。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郁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因此,平時要精神愉快、性格開朗、意誌堅強,並善於從困境中解脫自己。

九大難消化食物

1.油炸食品

2.辛辣食物

3. 巧克力

4.柑橘汁

5. 土豆泥

6.生洋蔥

7.冰激淩

8.西蘭花和卷心菜

9.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