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病防病 已病防變
孫思邈首次提出預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視疾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是孫思邈重要的學術思想。他說:"上工醫未病之病","神工則深究萌芽"。
"凡人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
在《千金要方》卷十七"中風"條下,他提出灸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裏等七穴預防中風。
患病之後,孫思邈主張及時治療,"凡腳氣初得腳弱,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差者,惟急速治之"。他還諄諄告誡說:"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 當,根源不除,久久期於殺人,不可不精以為意。"
重視早期治療是孫思邈的重要學術思想,《備急千金要方》卷七治風毒腳氣"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復發也。"可見灸用於已病防變能使病"不復發"。
現代實驗已證明,艾灸能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促進抗體的生成,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可促進病變附近發生局 部充血、溶血現象,改善局部皮膚供血情況,調整局部組織的機能。病之初起,較為輕淺,即灸可扶正祛邪,控制病情發展,是臨床治療的重要環節。
2、輯錄灸方
孫思邈在著作中除唐代醫家和自己的醫療經驗外,還收錄了許多失傳的古代醫籍內容,其中郭玉、張文仲、範汪等各醫家之說,賴其書得以部分保存和流傳。《千金要方》載針灸處方千余條,其中灸方占三分之壹,約4百條。《千金翼 方》載針灸方6百余條,其中灸方占十分之九,約5百余條,足見孫思邈對灸法的重視。
灸治有單穴、有穴方,如"脹滿腎冷,瘕聚泄痢,灸天樞百壯"。又如治腳氣"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灸犢鼻、次灸膝兩眼、次三裏、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絕骨"。組方合理,治證明確,理法有據。為後世針灸醫 家所推崇。
3、加藥艾灸
在臨床上使用的灸治材料以艾火為主,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可貴的是,孫思邈根據不同的病證,在艾中加入壹定 的藥物,補充了單用艾作為灸用藥材的不足。
如《千金翼 方》卷二十四治療瘰癧,"以艾壹升,熏黃如棗大,幹漆如棗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壯止"。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還首載了竹茹灸治療疔腫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 灸上二七壯";治瘰癧破潰者,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合作炷,灸漏上百壯"。
艾中摻藥是孫思邈對《內經》藥灸療法的 進壹步發展,從而擴大了灸法的適應證和治療範圍,對後世艾條灸、雷火針、太乙針的出現都有相當的影響。
4、多種隔物灸
隔物灸有多種,孫思邈主要應用隔豆豉、薤、黃土、面餅、 附子、蒜、商陸、葶藶餅等8種隔物灸法。
治發背及癰疽腫潰未潰方:"取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強泥,可作餅子,厚三分,已有孔,勿覆孔,可腫上布豉餅,以艾列其上。"豆豉,味 苦,性寒,無毒;入肺、胃經;功能解表發汗,除煩。豆豉餅灸對瘡疽發背、惡瘡腫硬不潰或已潰不斂最為有效。
治惡露瘡:"搗薤菜傅皰口,以大艾炷灸藥上,令熱入內即差。"薤葉,辛、苦、溫;有理氣寬胸,通陽散結的功效。隔薤灸能治療各種瘡癤,加強散結消腫的作用。
治發背:"小覺背上癢痛有異,即火急取凈土,水和為泥,撚作餅子,厚二分,闊壹寸半, 以粗艾大作炷,灸泥上,貼著瘡上灸之,壹炷壹易餅子。"此處取土能勝水燥濕之意,對濕疹、白癬及其他濕毒而致的外科病有效。
治惡疾:"面壹升作餅,大小覆瘡。灸上令熱,汁出盡,瘥。"面,性甘涼;和中,解熱,止煩渴,能加強鎮靜止癢之功效。
治癰疽:"治癰肉如眼,諸藥所不效者方,取附子,削令如棋子,安腫上,以唾貼之,乃灸之,令附子欲焦,復唾濕之,乃重灸之,如是三度,令附子熱氣徹內即瘥。"艾護眾生提醒您附子辛溫大熱;氣厚味薄,走而不守,有溫陽扶贏的作用;可逐寒濕,補命門火。現代藥理研究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隔附子灸對癰疽初起、瘡瘍久漬不愈有效。
治瘰癘:"灸壹切瘰癧在項上及觸處,但有肉結凝似作瘺及癰癤者,以獨頭蒜,截兩頭留心,大作艾炷,稱蒜大小,貼癧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熱而已,七壯壹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蒜,辛溫;入脾、肺、 腸、胃經;性熱喜散,其氣稟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破冷氣,健脾開胃,又有消腫化結止痛之功,脈脈艾灸提醒妳臨床應用以獨頭為良。
隔葶藶子灸:"葶藶子兩合,豉壹升,右二味合搗大爛, 熟作餅子如上,以壹餅子當孔上貼,以艾炷如小指大,灸上三 壯壹易,三餅九炷,日三,隔三日壹灸。"葶藶子,辛、苦、寒;具 有破滯開結。下氣行水,消腫散瘀功能。
孫思邈最常用的隔物灸主要有以上幾種,後世醫家多采用之,有些方法至今尚為臨床廣泛應用。
5、施灸順序
關於施灸的先後順序,《千金要方·灸例》:"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施灸先後順序,多是先上後下,先陽後陰,先左後右,如此可以引火下行,從陽人陰,不致於燥熱上火,發生眩暈等不 良反應。
臨床上有時因多灸上部腧穴而出現頭昏、咽幹等, 若此時在下部腧穴施灸,多可解除。同時必須結合病情來考慮,因病制宜,不可拘執不變。如氣虛下陷的病例,則宜從下而上地施灸。如脫肛癥可先灸長強以收肛,後灸百會以舉陷,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艾有生熟
《千金翼方》:"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艾屬 菊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國各地均有生長,取材方便。但以湖北省蘄州生長者為良,稱為蘄艾。艾葉每年農歷五月采 摘,曬幹備用。
艾以陳艾為好,《孟子·離婁》:"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臨床用艾,有生熟之分,生艾即幹燥之艾葉未經加工者。熟艾即幹燥的艾葉抽去筋脈後再杵搗揉爛如棉者,又稱艾絨,灸治須用熟艾。
《千金要方》:"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處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7、熱證施灸
灸法有溫經散寒,扶陽國脫的作用。臨床主要用於虛證、寒證,而孫思邈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亦將灸法用於治療熱證,每獲良效。
《千金翼方》記載如下灸療方法:癰疽癤腫,遊毒熱腫,"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立愈";
"陰都,灸隨年壯,主小腸熱病";
"狂風罵詈撾斫人,名為熱陽風,灸口兩吻邊燕口處赤 白際各壹壯";
"灸壹切瘧,尺澤主之";
"巨闕穴,在心下壹 寸,灸七壯,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消渴口幹,灸胸堂五十壯"。
8、針灸藥並重
孫思邈強調針刺、艾灸、湯藥三者並重,認為"若針而不 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不藥,藥而不針,尤非良醫也","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矣,方知針灸之功,過半於湯藥矣"。
因此,孫思邈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許多病癥的治療都是采取針灸藥兼施的。有些病以針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藥治。有些病則針灸藥同時施用。
"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凡壹切中風,服藥益居者,但是風穴,皆灸之三壯,神良。欲除根本必火灸,專恃湯藥則不可差"。
孫思邈就是這樣根據各種療法的特長,按照病情的需要,進行取舍應用,充分發揮其各自 的優勢,以提高療效。
"學者深須解用針?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9、灸療禁忌
灸法雖補陽但能傷陰,故"凡浮數之脈及新汗後,並忌矣",此寒熱之忌。
"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灸已,好須將護。生冷醋滑等,若不謹慎之,反增疾矣"。此將息之忌。
"頭維、腦 戶、風府、絲竹空、下關、耳中、瘼脈、人迎、瘩門、承泣、經渠、 脊中、氣沖、鳩尾、地五會、陰市、陽關、乳中、泉腋、伏兔、承 光、天府、白環俞、石門(女人忌灸),右二十四處,禁不可灸",此分部之忌。《千金》雖有此禁灸二十四處,但臨床大可不必拘泥,艾護眾生提醒妳只要病情需要,亦可靈活應用(古代以直接灸為主,所以禁忌頗多)
10、看脈刺灸
孫思邈主張根據脈象來決定是否針灸,如何針灸。
他說:"凡欲灸針,必先診脈"
"脈惡勿亂下針也";"凡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脈浮熱甚,勿灸";"脈好乃下針"。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關上脈緩。不欲食,此脾胃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又針章門補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這種以脈診為指導的看脈刺灸思想,應值得重視。
11、灸宜權變
孫思邈提出了艾炷大小與灸之生熟法:"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欲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少生。"至於生熟的程度,"大體皆須以意商量,臨時遷改,應機千變萬化。難以壹準耳"。
"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病根深篤者,可倍多於方數;其人老小贏弱者,可復減半?仍須準病輕重以行之,不可膠柱守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