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染料和植物染料的區別,求各位大神了。
植物染料是指從自然界的花、草、樹、莖、葉、果、種子、皮、根中提取的色素作為染料。使用植物染料是中國古代染色技術的主流。自周秦以來,大量的植物染料被生產和消費。到了明清時期,除了滿足中國自身的需要,還大量出口植物染料,紅花制成的胭脂棉也大量出口日本。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後者是古代的主要染料。遠古祖先很久以前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植物染料染色時,其色素分子通過與織物纖維的親和力改變了纖維的顏色。顏色雖然在太陽下洗過,但是不容易脫落或者很少脫落。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不計其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創造的染色工藝有:直接染色、媒染、還原染色、預防染色、套印染色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得古代印染業的色譜非常豐富。古籍中記載的有上百種,尤其是幾十種相近的顏色在壹個色調中分得很清楚,需要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和配方,改變工藝條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可以用赤鐵礦粉給亞麻布染色了。生活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羊毛染成黃色、紅色、棕色、藍色,織出彩色條紋的呢子。植物染料始於中國,早在周朝就有記載。有壹個負責染的官職——染草官——也叫染人。秦朝有染部,唐宋有染院,明清有靛院。從自然界中提取礦物質、植物等染料,稱之為青色、黃色、紅色、白色、黑色五種顏色,然後將這五種顏色混合起來抓取其他顏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著名的“植物染料”。國內植物染料通常有以下幾種:藍色染料——靛藍;紅色染料——茜草、紅花、蘇芳(媒染);黃色染料——槐花、姜黃、梔子、黃柏;紫色染料-紫草和紫蘇;棕色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蘇木(丹寧的鐵媒染料)。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改進。皇宮手工藝作坊裏有專職的官方“染匠”來“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色的顏色也在增加。到了漢代,染色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古代用於染色的染料多為天然礦物或植物染料。古代把青、品紅、黃、白、黑四種原色稱為“五色”,把原色混合起來就可以得到“中間色(多色)”。青色,主要用從蘭草中提取的靛藍染色。可以制作靛藍的藍草有很多種,馬蘭最初是古代用的。紅色,在中國古代,原色紅色叫紅色,橘紅色叫紅色。中國最早用赤鐵礦粉染紅色,後來用朱砂(硫化汞)。用它們染色牢度差。茜草在周朝就有使用,其根部含有茜素,用明礬作媒染劑可染成紅色。從漢代開始,茜草被大規模種植。黃色,早期主要是梔子花。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西紅花酸的黃色素,西紅花酸是壹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略帶紅色。南北朝以後,黃色染料有地黃、槐花、黃柏、姜黃、黃哲等。用黃哲染色的布料,月光下呈紅赭色黃色,燭光下呈赭色紅色,色彩奪目,自隋朝以來成為皇帝的服裝。宋代以後,皇帝專用的黃袍也由此演變而來。黑色。在古代,橡樹、橡子、五倍子、柿葉、冬青葉、栗子殼、蓮子殼、鼠尾葉、烏桕葉等。中國從周代開始采用這種染料,直到現代才被黑色硫化物等染料所取代。掌握了原色染色的方法後,通過套印染色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中間色。隨著染色技術的不斷改進和發展,我國古代用植物染料染色的紡織品顏色也在不斷豐富。有人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代絲織品作過色譜分析,發現* * *有24種顏色,其中紅色的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紅;黃色有鵝黃、菊花黃、杏黃、金黃色、卡其黃、茶褐色;藍色和藍色是蛋藍色、天藍色、翠藍色、寶藍色、青色和藏青色;綠色有湖綠、豆綠、葉綠、果綠、墨綠等。到了明清時期,中國的染料應用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乾隆年間,有人這樣形容上海的染坊:“染坊有藍作坊,月下天青、淡藍、白凈;有紅色方塊,染成紅色,露出粉紅色;有漂白車間,染成黃色,粗糙到白色;有黃、綠、黑、紫、蝦、綠、佛面金等雜色作坊。此外,更復雜的印刷技術也發展起來了。直到1834年法國佩羅印刷機發明之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手工印染技術。而且中國古代印染不僅顏色多,色彩鮮艷,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把青色(也就是藍色)、紅、黃、白、黑稱為五色,也是本色和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種顏色,如綠色、紫色、粉色等,也稱為中間色。植物染料中的紅色可以從茜草、紅花、蘇木等中提取。,黃色是從梔子、姜黃、槐花中提取的,青色是藍草制成的靛藍,所以有“青取自藍,綠為藍”的名句。黑色主要是從核桃樹、柿子樹和橡樹中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