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官掌兵?,相信大家第壹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封建時期的明朝。
不過,雖說明朝?文官掌兵?的現象,其實早在正統末期的土木堡之變以後就已經出現了。
就好比明朝名臣?於謙?,其就是以壹個文官的身份執掌兵部、以及京師團營等等,且因為在京師保衛戰當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讓明朝避過了國門被瓦剌攻破的事情。
但若要說將?文官掌兵?制度化的時期,卻並不是正統年間,也不是後來的景泰年間,而是明嘉靖年間,是明世宗壹手促成的。
那麽也就帶來壹個問題,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文臣基本都是進士出身,其前半生大部分的時間基本都貢獻在了?寒窗苦讀?上面,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時間去練習武藝或者熟讀兵書謀略啥的。
明顯跟自幼習武、常年在戰場上帶兵打仗的武將有著很明顯的差異,更別提帶兵打仗還是個實打實的體力活,時不時就得帶著將士沖鋒限制啥的,文官普遍文弱,儼然也很難做到。
那為何明世宗還要讓?文官掌兵?或者是文官監軍制度化呢?畢竟如此壹來,豈不就相當於自斷臂膀,自己把自己的真正實力給削弱了嗎?
明朝衛所制積弊
這個事情其實還要從明初就已經推行的?衛所制?身上開始說起。
眾所周知,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了?衛所制?軍事制度,從而讓明朝在明初那百姓急需休養生息,山西、陜西、雲南、甘肅等大量地區卻依舊處於元朝殘余勢力的情況下。
實現了?修養生息?與?帶兵打仗?的雙軌並行,互不耽誤。
因為在?衛所制?的推行之下,明朝的將士基本都是世襲制,也就是明朝?軍戶?,在?軍戶?男丁出征打仗或者駐守邊防的時候,這些軍戶的家屬便可以在衛所裏面耕種啥的。
從而在壹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給自足,甚至還達到了朱元璋所說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壹錢?的程度。
顯而易見,在明初時期的時代背景下,?衛所制?對於明朝的好處極大。
但隨著時間的變遷,隨著明朝土地兼並狀況的日益加劇,衛所官員侵占?軍屯?土地、私役軍士耕種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從而導致時不時就會出現軍戶因生活太過於困苦,無力承擔繁重的徭役而當了逃兵。
而且因為是世襲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現象也導致了明朝軍隊的戰鬥素質有了明顯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