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諸葛亮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諸葛亮的詩詞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
二、藝術造詣
書法篇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南朝梁陶弘景是壹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醜(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壹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沈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壹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壹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壹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壹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壹與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禦府所藏草書壹:《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常德府誌》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裏臥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壹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繪畫篇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壹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張彥遠記述當時壹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壹片值金二萬,坎者售壹萬五千,”“壹扇值金壹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誌》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賫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篇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壹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壹,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壹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三、治國成就
《三國誌》: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誌》: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誌》: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厚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壹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四萬六千余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壹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壹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四、後代子嗣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後從低級軍官做起,壹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後來,諸葛瞻官至衛將軍,壹度執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幸存了下來。
晉朝統壹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壹帶,征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令,並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裏的縣令。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早年投效東吳,深得孫權的器重。後來官至大將軍等最高軍職。他的長子諸葛恪更是青出於藍,在吳國權傾朝野,後來死於壹場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很早就追隨曹操,在魏國擔任壹流高官。後遭司馬家族的打擊,其家族也被全部殺光。如此壹來,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東瑯琊壹帶的族人之外,史書上有記載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和諸葛誕之子諸葛靚,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當前,在山東臨沂和浙江蘭溪各有壹批姓諸葛的人士,他們都有各自的家譜記載著與諸葛亮的淵源關系。在浙江,諸葛後人幾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據說,他們都發源於浙江蘭溪市的諸葛村。
從明代起,蘭溪壹帶的諸葛族人主要以經營中醫藥業為主。據說這是秉承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這壹祖訓。後來,他們在此行業中逐漸發展壯大。清代中後期,諸葛族人把他們的中醫藥店開到了浙江各地,乃至於全國各大城市,形成“蘭溪藥幫”這壹商業幫派,盛極壹時。同時也造就了諸葛村今天眾多華麗精巧的民居建築。